|
张双生算了一笔“节水账” |
加入时间:2024-07-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已粲 |
|
|
|
|
<p> 盛夏的清晨,山西省大宁县罗曲村的宁脆苹果示范产业园里,浓荫匝地。一阵微风拂过,套袋的果子如一个个小灯笼,摇晃着与叶子摩挲出沙沙声。</p><p> </p><p> 不远处,一个男人蹲在地上,拿着树枝,埋头专心地拨拉泥土。</p><p> </p><p> “叔,防虫病害果袋都套上了,一早又来侍弄上宝贝了?”记者发现,蹲在地上的是村里的能人——罗曲村宁脆苹果合作社负责人张双生。</p><p> </p><p> 他抬头憨厚一笑:“这雨季该来了,可今年愣是不咋下雨,瞧,旱成这个样!”</p><p> </p><p> 瞧这墒情,果园外侧的土干巴巴的,可靠近树根的泥土却湿润润的。老张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好在咱有滴灌设备,今年的果子长得不赖。”</p><p> </p><p> 原来,2021年罗曲村宁脆苹果示范产业园建设之初,便配上了滴灌设备,管道直通树下。看,细密的水珠正从黑色毛管中喷出,均匀地滋养着每一棵苹果树。</p><p> </p><p> 果园在村子中心,这水是从哪儿引来的?“咱果园可有一颗‘心脏’管着呢!”跟随老张的脚步,我们沿蜿蜒村道一路上行,十来分钟后,便到了村落最高的山尖尖上。一间崭新的滴灌机房出现在眼前。</p><p> </p><p> 这“心脏”运转可是一门细活,张双生的话又稠了:水从昕水河引来,河滩上有一个水泵,水被提到咱眼前这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这一路,足足有6公里!蓄水池的水,再通过第二个水泵,引入机房,经过两道过滤,确保水质干净。</p><p> </p><p> “接下来最关键,是往里添肥料。”老张一边打开电源开关,一边引着记者绕到机房西侧,“这是第三个泵,将蓄水池的水抽入肥料井,再把肥料倒进去,充分溶解后,第四个泵就把水肥抽入机房,过滤两道后,水肥流到了地里。”</p><p> </p><p> 这时,“老把式”贺三留上山来值班,今天的活计只需要倒入肥料,轻省!</p><p> </p><p> “以前浇水,全靠人从河边挑水到地里,老两口三四天才能浇完两亩地,还不算施肥……现在守着机房,一年只需浇5回,每次浇上个两天两夜,水肥就到地里了,营养管够,省心!”他说,前些天,村里为了抗旱,专门从村集体光伏收益中拿出钱,给每亩果树补贴了20元浇水费。这钱够浇上两三回的,大家身上轻快了,手头也松快了!</p><p> </p><p> 张双生算了一笔“节水账”:以前的大水漫灌,每亩用水量大概数百立方米。现在改滴灌,一年下来,每亩果树只需约30立方米。等果树进入盛果期,亩产有望超过1万斤,比传统果园增产三分之一。用水少了,收益却多了。</p><p> </p><p> “活不活在于水,长不长在于肥。这‘肥水’流到自家田里了,也精准浇在了咱农民心田里。”贺三留竖起大拇指。</p><p> </p><p>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15日04版)</p>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