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零碳研究院绿色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多角度聚焦时代绿色命题;绿色发展案例同步揭晓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纪珍解读绿色发展案例。
梳理一年来全国的绿色发展成效,总结气候变化的最新发现和认识,鼓励全国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气候应对及适应行动。12月12日,以“碳路先锋绿启未来”为主题的新京报“2023零碳研究院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围绕全球气候行动目标下的中国路径,借COP28的东风,以国务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公布为契机,展开深入交流。
李毅中、杨澜、李纪珍、高荣、董战峰、姜灏、杨春权、蓝虹等来自国家部委、重点机构、国际组织、科研院所、地方部门的领导专家及来自先锋企业的行业代表汇聚一堂,系统总结一年来绿色发展的行业实践,解读气候变化的底层逻辑,分析ESG在企业发展中的价值,探究绿色低碳领域的全球合作,剖析绿色发展的地方样本和企业探索。
论坛上,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还发布了《2023绿色发展报告》,揭晓了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共同评选出的年度绿色发展案例。
多个角度共同聚焦时代的绿色命题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高荣,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政策所副所长董战峰,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环境与气候专家姜灏,山西省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春权等多名领导嘉宾分别从行业绿色发展、气候变化下的绿色必然、ESG推动企业向绿、绿色低碳的全球合作、绿色低碳升级的山西样本等主题发表了精彩演讲。来自多地绿色先锋企业的代表与学者展开“绿色先锋企业如何把握时代机遇”的专题对话。
论坛紧扣绿色主题,期待触达更多受众,推动向绿发展。
在致辞中,新京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海表示,在全球气候合作不断加强,中国实施“双碳”战略,国务院公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背景下,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举办年度绿色发展论坛,意义重大,期待发现绿色从理论创新到生产实践,再到生活消费的价值,并赋能经济发展,希望与会嘉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碰撞火花,畅谈思路,贡献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资深媒体人、阳光媒体集团董事长杨澜女士现场进行了“凝聚共识‘碳’索标准”的主题分享,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参与推动全社会的绿色变革。杨澜表示,没有全球标准,就形成不了跨境定价,就无法实现碳汇的跨境交易及结算。因为作为文化和传媒企业,阳光媒体集团也要积极地投身于绿色中国发展当中,希望在国际交流以及标准体系制定方面作出一些贡献。
为了赋能地方和企业的绿色实践,论坛还揭晓了9月以来备受关注的2023年度“十大绿色案例”以及多个领域绿色发展的26个“优秀案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纪珍教授进行了案例的发布。
4位专家分别阐释绿色的思考维度
李毅中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行业的绿色发展。李毅中表示,我国的“双碳”目标坚定,顶层设计日臻完善;稳步推进能源革命,能源结构得到调整优化;要继续依靠科技持续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注重政策导向,支持落实“双碳”目标任务。李毅中表示,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源头,工业是重点,科技是动力,政策是支撑。李毅中认为,使用侧持续节能降耗减碳治污,要开拓思路、探索新径。优化用能结构,以电代煤代油。创新变革原有工艺技术,提能效、降物耗。注重产品全寿命周期节能节材,发展循环经济,各行业大有潜力。
高荣在主旨演讲中,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环境思考、气候危机引发的后果、绿色低碳赋予的机遇等三个方面展开。高荣指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给自然界造成危险而广泛的损害,全球大约有33亿至36亿人生活在高脆弱环境中,未来气候变化风险比以往的评估更严重,更加复杂且难以管理。因此,我们需要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变危机为转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造福世界人民。
董战峰表示,在ESG的体系建设中,三个方面受到关注,一是信息披露,二是评级,三是引导负责任的投资。目前我们缺乏统一的标准,国际国内都认为标准很重要,但是怎样制定被大家认可的标准是一个挑战。
姜灏介绍了中国基于碳中和理念下的五种国际合作模式,从标准、规则的制定,到互联互通的基建,从商品贸易,到金融合作与对外援助,目前也面临着新型工业化和绿色标准纷纷出海的机遇,因此要把握住,并迎接挑战。
地方、企业亮出绿色发展的独特模式
在主旨演讲中,杨春权分享了“来自产业绿色低碳升级的山西样本”。杨春权表示,当前山西正锚定产业转型升级,从传统优势产业中寻找转型突破口,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杨春权介绍,山西煤炭产量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外送电量全国第二,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接近30%。
在圆桌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蓝虹表示,目前就融资而言,我国低碳产业项目收益率与传统产业项目仍有差距,因此针对低碳项目的碳金融需要更相匹配的利率、更优惠的政策与更好的市场工具,而只有形成可供识别什么是真正的低碳项目的标准,政策的导向性才可以做到更精准。
无锡城建发展集团副总裁、无锡市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劲,美锦能源董事、美锦氢能科技董事长姚锦丽,武汉双碳产业发展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雷凯,中林绿碳(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林海等绿色先锋企业代表就各自的绿色实践交流了经验和感想。
中国银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双碳创新中心负责人李栩然表示,当前市场预估我国达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的资金量至少为130万亿元。这意味着仅靠传统的财政补贴远远不够,还需要将气候投融资作为主线,引导企业“双线发展”。
本版采写/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清华大学李纪珍致辞
“绿色”是普惠的、创新的正在创造价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纪珍教授在致辞中简要回顾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的几个核心关切,指出气候议题正在影响全球,与众多企业和机构一样,清华大学也正在努力实现碳中和校园的目标。李纪珍表示,当前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和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工商案例中心与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共同征集了“2023年度绿色发展案例”,绿色发展案例可以展示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创新实践和最佳成果,“我们希望这些案例能为与会者提供启示和借鉴,推动更多企业走向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在绿色发展案例发布环节,李纪珍做了整体解读。李纪珍介绍,2022年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联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届绿色低碳案例征集与评选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活动评选出的“绿色发展十大案例”,入选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库,为传播和引领绿色理念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23年度绿色低碳案例评选活动共收到了近200份报名案例,经历了征集、评选、答辩几个阶段,历时共2个多月。李纪珍说:“我们欣喜地看到,参评案例在整体数量、环保理念和低碳实践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与上届相比,本次参评案例体现出4个亮点。”
第一,绿色低碳实践的参与主体从企业扩展到非盈利机构、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在不少案例中,主办企业不仅亲力亲为,而且能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优势打造平台和接口,吸引更多机构加入。本次评审中不少“碳普惠”的案例,更多企业和个人开始实践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不再是一个概念和符号,它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未来还将持续产生影响。
第二,绿色低碳的践行方式更加多样化,实用性也得到提高。结果表明,从事能源转型的企业当仁不让,光伏、水电、储能、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快速发展,部分项目和产品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今年的参评案例中,还出现了绿色金融产品、循环经济与生态等新类型,更多服务型行业从不同角度和领域为节能减排提供工具。
第三,绿色低碳与企业的价值链结合得更加紧密。部分参评企业将产、研、供、销都纳入绿色体系,并与上下游和众多关联方进行低碳互动,打造出“绿色低碳”的朋友圈。核心企业正在带动整体产业链探索低碳良性循环,并推出有行业特色的低碳评价体系。
第四,绿色低碳开始纳入企业文化体系。企业富有绿色创新色彩的组织文化能够培养员工的绿色创新意识。在实践中,部分案例企业采用了积分、打卡、员工活动、与公益组织合作等方式,向全体员工宣传推广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意识,一方面形成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同时也推动企业进行绿色创新。
李纪珍表示,通过对众多新能源企业和服务机构的调研,我们深知低碳创新之不易,企业可能要经历一次次的技术变革,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还要不断面对市场的波动、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本次评审涌现出非常多的优秀故事,部分案例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令评委们惊叹,面对有限的名额,一度出现无法抉择的难题。“我们深信,‘绿色’是普惠的、创新的,‘绿色’不仅仅是公益,也正在,并将持续为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带来更多价值。”李纪珍说道。
新京报(2023年12月14日第B0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