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用散文体裁讲述碳中和故事
加入时间:2023-08-16  来源:本站  作者:zcf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蓝虹:
科学家用散文体裁讲述碳中和故事
  

《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公众对“碳中和”的认知程度与行动参与,是推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近日,在低碳科普研讨会上,发布了生态科普散文《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本书是以一种创新的模式开展低碳科普教育,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碳中和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低碳知识,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引导全民加入气候行动,开启了科学家用散文体裁讲低碳环保故事的先河。”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为本书做序时写道。
  
  《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一书的创作初衷是什么,这本书的内容构思与布局有何考量,生态科普散文有哪些优势,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是种什么样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记者对本书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蓝虹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创作《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这部作品的初衷是什么?
  
  蓝虹:我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畲族人,畲族大山的生活使我对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情感,也使我更加坚信,我们所说的碳中和之路一定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碳中和专业学者,我坚信理性的科普思维;作为散文作者,我感受到散文的温度与情感带给读者的共鸣和共情。因此,我在写作碳中和的故事时,努力将理性的科普知识与散文的温度情感相结合,这些故事很多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我希望这些充满情感的故事可以感动公众参与碳中和行动,这是我创作这部科普散文集的初衷。
  
  记者:新书分为“哭泣的地球”“碳中和的前世今生”“碳中和我们在行动”三个部分,这样的构思和布局有着怎样的考量?
  
  蓝虹:这三部分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第一部分“哭泣的地球”,我用文学语言讲述一个个气候危机的故事,借此告诉读者,我们进行碳中和,因为它正在全球范围内渗透进我们的生活进而影响着我们。
  
  我想通过很直观的故事,让大家意识到,气候危机导致的灾害正在发生。比如,那些因气候危机导致干旱、饥渴、疾病而死亡的非洲人群;那些因海平面升高失去自己国家在全球流浪的太平洋岛国气候难民;那些此起彼伏蔓延的山火;那些在滚滚热浪中因热射病而死亡的人群……
  
  在这样的气候危机步步紧逼下,我在第二部分讲述碳中和的前世今生,跨越46亿年地球的历史,给大家讲述地球碳基生命在碳中和与碳失衡的循环中产生、发展、灭绝和新生代生命崛起更替的故事,包括碳失衡和地球生命大灭绝、煤和石油的孕育、人类的薪火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
  
  我想让大家知道,碳中和的世界,才是地球生命演进中的本来模样,而碳失衡则是地球生命一次次灭绝的主因。我希望这本科普散文能唤醒大家,大自然留给我们行动的时间已经很紧迫了,我们必须主动采取行动,否则当我们感受到危险的时候,已经为时过晚。
  
  主动采取行动并不意味着盲目行动,也绝不是回到过去,而应该是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回归,也就是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第三部分,我给大家讲了面对碳中和我们采取一个个行动的故事,包括现代的碳交易和森林碳汇,现代的绿色森林城市、现代的生态农业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等。
  
  记者:作品多次提到“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您认为人与自然是种什么样的关系?
  
  蓝虹:我是畲族人,我们对大自然有着非常的敬仰之情。我觉得科技有不同的类型和发展方向,我们应该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我们遇到的挑战。而历史事实也证明,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才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并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存留下来。
  
  例如,我讲了四川成都都江堰的故事,这是非常古老的气候适应技术,顺应自然、顺应地理是都江堰建造中最根本的技术特征,所以其历经了2200余年仍然在有效运行。与之相反的例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楼兰古国,作为沙漠中的绿洲之国,却为了发展密集农耕而大量砍伐森林树木。没有胡杨林的阻挡,狂风刮走土壤,绿洲变成了沙漠,最后导致文明陨落。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才能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我们之所以提出碳中和目标,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出现了因为碳失衡导致的危机,我们只有选择顺应自然的技术,才能真正解决碳失衡的危机。
  
  记者:与自然文学相比,您认为生态科普散文的优势是什么?
  
  蓝虹:传统的自然文学更多的是情感的表达,它能在情感上打动人,但是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和“怎么做”,也就是缺乏知识点。而生态科普散文一定要有“知识点”,才能达到科普效果。但单纯科普是没有情感融入的,很难打动和感化读者。而碳中和议题,是需要呐喊并获得大众的共情,才能唤起大家的忧患意识从而共同采取行动。
  
  散文的特点就是有情感有温度,可以融入并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所以,我在写作手法上,不是简单地用知识点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做碳中和以及怎么做碳中和,而是用散文体裁、用情感讲述一个个碳中和故事,通过文学的力量把晦涩难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并充满情感地方式讲给公众。我希望,读者不仅仅接受了知识点,还因为散文的写作方法,而产生共情共鸣。
  
  科普是一种让科学离我们更近,让未知变得可知的方式,它需要知识点作为支撑。而散文则是一种美丽又深邃的艺术。我觉得,用科普和文学相结合的模式把应对气候变化专业知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传递给读者,这些故事的情感性、趣味性和文学性,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接受碳中和知识,从而引人思考,督促行动。
  
  中国环境报(2023年08月16日第08版)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书画/摄影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热门会展 展会亮点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
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
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