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凌:在燕园播撒绿色的种子 |
加入时间:2025-06-24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王琳琳 |
|
|
|
|
在北京大学校园里,有一门与众不同的公共选修课——“可持续校园实践”。这门课程每个学期仅有40个名额,总是一课难求。
它聚焦的不是高大上的环保议题,而是厨余垃圾如何运输堆肥、室内照明如何节能减排、废旧物品如何再造新生等具体而微的存在。它并非坐而论道,而是研究探讨如何行动起来,让学生从“人”出发推动更广泛的校园实践。
几年下来,这门课程引发的涟漪不仅推动了北大的绿色校园建设,而且也让北大学生以及更多人了解——环保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触手可及的日常。
“可持续校园实践”的开设者,正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韩凌。她为何要投入大量精力打造这样一个“接地气”的实践课堂?答案或许就在韩凌的娓娓道来中。
2018年,韩凌首次开设“可持续校园实践”课程时,并没有想到会引发如此热烈的反响。
“环保的学科前沿在哪里?不只是在像青藏高原和两极这样的远方,更在我们身边。”谈及开课的初衷,韩凌这样解释。在她看来,大学校园作为教学科研和生活社区的结合体,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度和复杂性并不比其他地区少,有很多研究和实践的前沿科技和商业问题。
为此,韩凌从课程入手,带领学生从识别和发现身边的问题开始,思考方案,采取行动,推动改善。
课程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自不同学院、拥有多元学科背景的选课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围绕校园里垃圾分类、废旧电子产品回收、节能减排、校园雨水利用等具体议题开展实践。
很快,学生便在韩凌的指导和带领下,在厨余堆肥、旧物改造、校园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蔚秀园,是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试验场。蔚秀园是北大主校园以西一个教职工集中居住片区。2019年1月,韩凌和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童昕组成的课题组与燕园街道达成一致,选择蔚秀园作为堆肥科教试点基地。就此,蔚秀园成为面向居民和学生开展低碳环保理念宣讲的最前沿。在这里,学生可以厨余堆肥,可以用改造后的旧物装饰环境,还可以利用厨余堆肥后的肥料种植农作物或花卉等……基于蔚秀园堆肥基地,北京大学还与清华大学工业基础训练中心及课程合作,搭建两校学生参与低碳校园设计的平台——“清北低碳校园设计友谊赛”,迄今已举办七届。
韩凌告诉记者,从每个学期结束后学生们提交的项目报告中就可以看出,“可持续校园实践”课程对他们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影响了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发现环境对人类的意义是多维的,除了美化环境,还滋养心灵。“在搬运厨余垃圾的过程中,同学们付出了汗水、收获了美好,这个过程其实十分解压。”韩凌说。
二是丰富和扩展了学生的研究视野。来自化学学院的学生通过实验室效果比对发现,用水果皮做成的酵素洗手液,杀菌效果比抗生素都要好。这让他们很受触动,感慨化学研究在现有方向基础上,完全可以有别的方向,比如“绿色化学”。
除了上述影响,更大的改变在于通过“可持续校园实践”课程,学生对北大校园的可持续运行管理有了积极参与意识。
每年毕业季,一些毕业生会将自行车遗弃,要等6个月乃至更长时间,学校保卫部才会介入清理。一个兴趣小组注意到这一现象,和校园的相关运行部门对接,将这些自行车提供给新入学的同学们使用。
类似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开设至今,“可持续校园实践”课程带动历届选课同学完成了《可持续校园理论综述》《北京大学可持续校园建设顶层设计》等研究报告,在总务部、教务部、餐饮中心、燕园街道等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厨余资源化、堆肥基地建设、退役核酸亭改造、校园低碳园林和有机农业实践、旧物再生等工作。
知行合一的环保引路人
日常生活中的韩凌,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她会骑自行车或步行穿梭于校园,会在家里实践堆肥,会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并带动学生一起行动……
雄安新区无废乡村工作室负责人刘超告诉记者:“在面对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等宏大的环保议题时,个体常常会有一种渺小自我面向浩渺世界的无力感,有时甚至会质疑自己行动的作用。”但刘超从韩凌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环保小事的坚持中,感受到了一股温和而坚定的力量,坚定了继续前行的步伐。
校园之外的韩凌,还乐于科普与分享,常有中小学和社区邀请她前往讲座。在韩凌的指导下,基于可持续校园实践兴趣小组成立的“云木新蹊”环境认知教育讲师团,也成为很多地方争相邀请的对象。讲师团会利用各种机会,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认知教育工作。
韩凌乐见这样的喜人局面。在韩凌看来,学生们的行为显示,低碳生活绝非道德约束下的被动选择,更不是降低生活品质的无奈妥协,而是一种滋养心灵的修行、引领时尚的生活方式,更是促进团队和谐的纽带。这种生活态度既彰显了个人的精神追求,又体现了集体的价值共识,展现出当代青年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与积极实践。
关于未来,韩凌希望,绿色低碳的理念能更深地融入北大校园文化中。“比如在校园的导览系统中,设置‘绿色地图’板块,或者在北大的标识体系中有低碳可持续的元素,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感受到北大的环保实践,也让绿色低碳的理念通过北大的影响力传递得更深、更远。”韩凌表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韩凌相信,个体的行动终将汇聚成系统的生命力,而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乐于参与身边的可持续实践,改变就会悄然发生。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深远的意义——不仅传递认知,更唤醒行动;不仅塑造思想,更培育改变世界的力量。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