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镇市:深耕文明沃土 共育时代新风 |
加入时间:2025-05-21 来源:天眼新闻
|
|
|
|
|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文明是不可或缺的灵魂。近年来,贵州省清镇市紧紧围绕和美乡村建设目标,以农村“五治”为重要着力点,锚定“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任务,创新推进农村“治风”工作。通过奏响“三部曲”、织密“三张网”、推进“三治理”,清镇市推动移风易俗常态化、婚丧礼俗规范化、乡风民风淳朴化,一幅文明和谐、向善向美的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三部曲”奏响文明新声,引领风尚润心田
在清镇,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润泽城乡。通过树立典型、开展志愿服务、丰富文化活动,清镇奏响了文明引领的“先锋曲”、志愿服务的“同心曲”和文化活动的“幸福曲”,“三部曲”同频共振,绘就了文明清镇新画卷。
树立典型,奏响文明引领“先锋曲”。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模范就是一座灯塔。清镇市深谙“以文化人”的规律,持续挖掘身边典型,大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公婆”“好媳妇”“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这些来自基层、源于生活的鲜活榜样,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着榜样力量,让文明新风吹遍乡野田间。
暗流镇矿山村村民蔡祥云的事迹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办理丧事时,他严格遵循“丧事简办”标准,大幅减少传统丧事中宴席、乐队、纸扎用品、宗教仪式等开支,将原本计划的七天丧期压缩到三天。这不仅减轻了自身经济负担,也为需要兼顾农业生产或外出务工的亲友减少了停工压力。蔡祥云表示:“比排场、比阔气既伤人情又累自己,把繁琐流程简化,将更多心思放在对亲人的追思和回忆上,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他的做法起到了“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村”的辐射作用。2024年以来,矿山村丧事三天办结率、婚事一天办结率几乎达到了100%。
清镇市开展移风易俗惠民演出暨“我们的节日·清明”文明实践活动。
文明聚力,谱写志愿服务“同心曲”。清镇市将志愿服务视为提升社会公德的重要途径,以“凝聚群众、服务民生”为宗旨,整合优势资源,构建起“三级联动、多元参与”的志愿服务新格局,推动志愿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如今,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城乡全覆盖。
在队伍建设方面,清镇市成绩斐然。全市16.6万余名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比例达24.6%,超额完成既定目标;710支专业化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社会各个角落,累计培育11011个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生动局面。
清镇市还立足本土特色,精心打造了60余个品牌项目,构建起“志愿服务+”服务矩阵。“非遗传承触手可及”项目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苗绣、蜡染、竹编等技艺传习活动,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你的银发我的牵挂”志愿服务队累计为2万余名老人提供义剪、陪伴等服务,用行动诠释敬老美德;“小银杏童声合唱团”以音乐为桥梁,为少年儿童搭建展示自我、提升能力的平台;“走亲小队”以“亲”为纽带,串联起邻里互助、纠纷调节、政策宣讲、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村民志愿者把“村里事”变为“自己事”,让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主力军”,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群艺当家,唱响文化活动“幸福曲”。“竹板一打声声响,各位乡亲听我讲;清镇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树榜样……”在清镇市红枫湖镇赶集日现场,清脆的快板声传递着文明新风。清镇市以党建引领为总抓手,大力培育群众性文化队伍和示范性文明实践项目,引导群众在自编自演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让文明新风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
清镇市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培育发展了72支基层文艺队伍。这些扎根泥土的基层文艺轻骑兵,用山歌、舞蹈、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新风尚转化为文艺作品。《清镇新风赞》《我家要办歪歪酒》《夸媳妇》等原创精品节目,让农村“五治”政策、移风易俗新规、孝老爱亲传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三张网”织就文明新篇,破旧立新树新风
乡村文明建设常受陈规陋习阻碍,清镇市构建起移风易俗治理体系,通过建立制度网、织密监督网、打造激励网,“三张网”协同发力,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变革。
建立制度网,以规立范倡新风。清镇市以村为主体,指导各村根据实际制定承诺书、倡议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纳入村规民约,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风气。全市233个村(居)全面成立红白理事会,并明确“婚事1天、丧事3天、礼金50元、酒席15桌”的标准。
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红白理事会实行“一事一户一档”管理,建立婚丧事宜事前申告、事中服务到事后评议制度。村民杨考为女儿办婚礼时,理事会成员提前上门宣传政策,帮忙联系平价婚宴供应商,酒席成本节省近40%。杨考感慨:“喜事新办既体面又省钱,村里这个新规矩真是办到我们心坎里了。”
织密监督网,多方联动无死角。“父老乡亲们,满月酒不能办,升学宴更不行,其它歪歪酒些也不要想,不听招呼要吃亏哦……”清晨,麦格乡龙窝村的农村大喇叭准时响起,提醒村民摒弃陈规陋习。麦格乡红白理事会通过常态化走访摸排,精准掌握村民婚丧嫁娶动态,对有操办“满月酒”“升学宴”等潜在需求的家庭,及时开展沟通引导。
流长乡开展移风易俗文有奖问答活动。
清镇市按照平时宣传、事前告知、事中监督、事后纠偏的常态监测管理机制,通过“喇叭喊、倡议发、承诺签、招呼打”等多元宣传方式,提升群众知晓率。同时,畅通“市—镇—村”三级电话举报通道,12345“治风”网络举报平台,4部门举报电话24小时值守。2024年处理各类举报线索240余条,劝阻率达100%,2025年第一季度所涉举报线索同比减少约65%。
打造激励网,文明“变现”促践行。在清镇市站街镇,一场“文明变现”的革命正在进行。村民简办红白事能攒积分换粮油,文明乡风从口号变成了可兑换的物资、可炫耀的荣誉、可延续的风尚。
站街镇小河村的“信用超市”里,货架上的生活用品以“分”标价。村民王兴武因儿子考上大学未摆升学宴,获得20积分,并用积分换走两袋大米。该镇将“治风”规定细化为积分项:简办婚丧喜事加30分,其它不办加20分,积极举报加10分,参与志愿服务1小时加1分。文明行为不仅能换积分,还可作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的评选依据。
清镇市以“积分超市”“红黑榜”“零礼金”探索为支点,撬动移风易俗大变革。采用“信用超市”积分兑换制度,让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将遵守“治风”规定的家庭纳入“红榜”表扬,奖励信用积分。同时,大力推进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建设,为村民免费提供节地生态墓位,减轻治丧经济压力,鼓励践行文明殡葬新风尚。
“三治理”弘扬文明新风,协同发力强根基
在社会文明建设进程中,清镇市以“德治”厚植文明根基,以“自治”凝聚群众力量,以“法治”守护文明秩序,“三治理”协同发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活力。
“德治”引领,厚植文明根基。五月,清镇市暗流河畔的葡萄园里,富云农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云正指导农人劳作。以诚信创业的他十余年来从不乱涨价、不短斤少两,更不拖欠农民工资,是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贵州省拔尖乡土人才”、清镇市“诚信创业之星”。
每周三晚上,卫城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座无虚席。“中国好人”获得者周光俊讲述他50余年来自费创办“耕读书屋”为乡亲提供学习天地的故事。清镇市每年举办上百场这样的宣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让道德力量可感可触。在麦格乡留守儿童家中,“爱心妈妈”与孩子们亲切交流,送去物资,普及安全知识,建立深厚感情。清镇市深化“德治”建设,以“德治”为标杆开展示范倡导活动,让道德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自治”赋能,凝聚群众力量。“我提议彩礼根据自家经济情况保持在5万-10万比较合理!”“以后自办酒席每桌成本控制在300元以内。”在清镇市青龙山街道东门桥村的坝坝会上,村民们热烈讨论新修订的《红白理事会实施细则》。清镇市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鼓励各村(居)通过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院坝会等议事平台,让群众参与制定红白事宜办理实施细则,使村民成为文明新风的制定者、评议者和践行者。东门桥村党总支书记周祥文表示:“以前干部定规矩,群众被动执行,现在大家自己讨论出的规定,执行更顺畅。”
小银杏童声合唱团教学课堂。
为确保“村规民约”落地见效,清镇市依托“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网格化管理体系,发挥网格员、联户长“文明管家”作用,掌握红白事动态。同时,通过“两书一约一会两榜”(承诺书、告知书,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红黑榜)立体化治理机制,融合教育引导、规劝提醒和奖惩措施,让文明新风融入日常生活。
“法治”护航,守护文明秩序。清镇市指导各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明确红白喜事操办流程、规模、标准及奖惩措施。对遵守规定的家庭,在评优评先、集体福利分配等方面给予倾斜;对违规大操大办的家庭通报批评,在黑榜公示。
为避免政策“打架”,清镇市加强部门规章衔接,确保民政、民宗、市场监管等部门职能工作与村规民约协同发力。强化民政、民宗、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执法合力。建立常态化执法检查机制,定期对酒店、餐馆、宗教活动场所等巡查,在重要时间节点加大对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低俗婚闹等陋习的检查力度,对违反规定的党员干部严肃追责问责,释放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的强烈信号。
“俗易则治,风正则兴”。清镇市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将移风易俗融入乡村肌理,使其成为常态化工程。文明新风如春雨,润泽乡村土地,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能,成为乡村振兴征程中最动人的底色。未来,清镇市将继续深化文明新风建设,让乡村在文明的滋养下,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