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动车轮,骑向可持续的未来 |
加入时间:2025-06-26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董亚楠 |
|
|
|
|
清晨,在北京街头,骑行爱好者贾穹骑上了他自制的竹子自行车,开启新一天的工作。车轮滚滚,穿梭于城市脉络中,早已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酷暑或是寒冬。
对他来说,骑行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的选择,更是对低碳生活的践行,是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回应。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激发更多人加入到低碳出行的行列中来。
作为自然之友玲珑计划第三期的伙伴,贾穹发起了“竹子自行车690低碳骑行”项目,这是他实现愿景的重要一步。他通过推广自制的竹子自行车及其承载的骑行乐趣,让更多人将骑行融入日常出行,开启低碳生活。他相信,每个人一次日常出行选择的改变,终将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强大合力。
可持续的不止是材料,更是坚持骑行的行动
缘何契机,发起“竹子自行车690低碳骑行”项目?贾穹告诉记者,从小他就特别关注环保议题,后来,大学时期还开展了“回收废旧电池”等环保行动。临近毕业,偶然在杂志上了解到北京胡同里的Bamboo Bicycles Beijing竹子自行车工作室(以下简称BBB),关注环保行动的他便加入了进来。
一开始做志愿者,后来他转为全职加入,通过带人们动手制作专属的竹子自行车,从而与可持续生活方式产生链接。
“在这段日子,我接触了许多公益环保行动,也结识了很多社会创新组织、志同道合的朋友,学到了很多可持续发展理念。”贾穹告诉记者,在他投入这份喜欢的工作没多久,工作室却宣布解散。
“后来看了些与环境领域相关的工作,但没找到中意的。”贾穹告诉记者,此后他从事了创新教育工作,但会时常参加些环保组织举办的活动。日常出行,他也会骑着自制的竹子自行车,身体力行践行环保理念。
后来,他了解到玲珑计划在招募气候行动者,便毫不犹豫报名了,希望借助喜爱的竹子自行车和以往工作经验,带动更多公众低碳出行,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一份力量。
在项目支持下,他发起了“竹子自行车690低碳骑行”项目。“项目通过教人们做自己的竹子自行车,并设计带趣味性的CityRide等低碳活动,激发人们对自行车的喜爱,并将其作为主要出行工具。”贾穹说,项目实施过程,还增加参与者深度理解‘碳中和与气候变化’议题,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具象化体现,从而带动更多低碳行动。
贾穹认为,以竹子自行车为工具,推动公众参与气候行动很适合,减碳前景也很可观。
据TREK自行车品牌的可持续性报告显示,一辆铝合金的自行车从原材料、制造和运输过程的中会释放约174kg Co2e(二氧化碳当量),这相当于一辆燃油车行驶约690公里的碳排放。
“如果出行选择自行车代替燃油汽车,且里程累计骑到690公里,就抵消了自行车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排,使其达到碳中和。”贾穹告诉记者,竹子又是可持续材料,生长速度快,砍掉上段,还能继续生长,此过程还可吸收二氧化碳。而他们自制的自行车,会用竹子替代传统自行车三脚架部分,便相对更可持续。
这也是他项目名称的来源,在贾穹看来,可持续的不止是自行车材料,更应该是坚持骑行的行动。
用更多创意想法带动公众参与骑行行动
项目在行动路径上是如何规划的,以吸引更多公众践行低碳理念、关注气候议题?
“项目行动路径遵循以点带面、层层递进原则。”贾穹告诉记者,他和同为环保爱好者的张志超合作在项目推进初期筹备了“Free U Nature”(简称FUN)竹子工作室,希冀“自然与人都开心自在”的生活图景,还结合气候变化议题完善后期开展工作坊的流程,并完成低碳出行需求调研。
之后,便开始工作室的运营尝试。“我们每月组织一次竹子自行车+气候变化议题工作坊,每周开展一次低碳骑行活动,并鼓励参与者加入690记录社群中,以此坚持打卡记录骑行公里数,让行为可持续化。”贾穹介绍,最初的目标是希望激发100辆自行车达到碳中和,一年即可减少碳排约17400kg。
“可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贾穹告诉记者,其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让公众对项目感兴趣并吸引其参与。
于是,他们向原BBB(现为上海Brook&Breeze)创始人David和一位擅长传播的伙伴进行了讨教,并尝试邀请对竹子自行车感兴趣的生活领域达人,共同参与自行车制作并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吸引了100多名公众参与竹子自行车工作坊,制作自行车。
“竹子自行车是载体,最终目的是推动更多人加入低碳出行队伍,并养成骑行习惯。”据贾穹介绍,在项目推进中,他们发现之前一些人并无骑行习惯,在被工作室激励后才开始骑行;也有些人坚持一段时间,便因各种缘由放弃了骑行。
为让大家坚持骑行,他们设置了很多激励措施:做竹子自行车的伙伴如骑够690公里可获得手制自行车500元优惠券1张、免费参加骑行活动1次,还可获得有高质量活动的本地低碳社群……
同时,贾穹认为项目的创新与趣味性设计也必不可少。如组织大家画出自己理想的自行车,在绘画过程碰撞出很多自行车改造的奇思妙想;在骑行活动中策划“趣味城市寻宝”游戏,设定“最绿阳台”“城市中可持续建筑”等点位,激发参与者探索欲;为降低参与门槛,还在手工市集上设置摊位,带青少年利用竹子边角料制作手工,吸引家长关注项目。
他和张志超还策划了“邮差慢递”项目,将骑行与共享经济结合,号召人们把闲置的二手纸袋投递到设立回收点的商家,再由商家招募骑手把收集的纸袋送到各种市集上再次使用。“该模式减碳且兼具社交趣味,能提升用户参与度。”贾穹说。
据贾穹介绍,工作室成立两年以来,举办十余期竹子自行车工作坊,组织骑行活动40多次,带动800多人参与,影响人们骑行总里程达14万公里,约实现200辆自行车碳中和,减少碳排34800kg。
“骑行像场沉浸式的即兴电影,让人放慢速度感受世界。”贾穹告诉记者,未来,团队计划征集骑行趣事与照片,用创意激发参与。在他看来,车轮转动,丈量着城市,每一次踩踏,都在为地球书写零碳足迹;每一辆手作的竹子自行车,都是普通人应对气候变化的开端。它们汇聚的绿色浪潮,正从脚下涌向可持续的未来。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