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国好人”的人生坐标
加入时间:2025-06-28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白姝 滕川
 
  在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的八一湖,初夏清晨的阳光洒满枝头,候鸟在森林之上自由飞翔,69岁的双辽市森林公安大队退休干警刘晓光穿行于湖边这片熟悉的森林之中,种树、修剪树枝、巡视、喂鸟、清理鸟粪……

  “只要有空地我就栽树,鸟来了我就护鸟”,种树和护鸟几乎占据了刘晓光的全部生活。他用28年的时间将一片荒地上的三棵树,两窝鸟变成三万株树、万鸟翔集,现在这里树已成林,成为候鸟的生态家园,这是刘晓光交出的生态答卷。刘晓光曾荣获“吉林好人”等荣誉,并于近日荣登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

  拓荒岁月把荒芜种成希望

  1997年的八一湖边,是一片荒地和涝洼塘,只有三棵孤零零的树木矗立在风中。时任森林公安的刘晓光,揣着老领导“种树就是积德,爱生态就是行善”的叮嘱,攥着铁锹踏入这片荒地。从那时起,他的生活便与种树紧密相连。

  每年购买百余株树苗,再凭借林区工作经验自行培育一批树苗,冬去春来,从未间断。28年间,他的双手磨出老茧,脸庞晒得黝黑,却硬是将曾经的荒地,变成拥有3万多株树木的“绿色海洋”。如今,这里郁郁葱葱,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位拓荒者的艰辛与坚持。

  随着树木成林,八一湖畔迎来了新的“客人”——各类候鸟。当第一窝幼鸟破壳而出时,刘晓光的心中涌起无限欣喜:“鸟既然来了,我就要留住它,保护它。”从此,他的身份从单纯的“种树人”,悄然转变为候鸟的“守护者”。

  最初,树林里只有几只白鹭零星栖息,如今已发展成白鹭、池鹭、苍鹭、夜鹭等多品种上万只的庞大鸟群。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些生灵,刘晓光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和妻子定居八一湖畔。回忆起定居之初,夫妻俩住在一间坍塌的小土房里,房屋前后都是大坑。他用拖拉机拉了700多车土,才将地面平整到适合种树的高度。

  家中书架上,摆满了各类鸟类书籍。两鬓斑白的刘晓光,常常端坐在书桌前,逐字逐句研读鸟类知识,从鸟类习性到品种辨识,从鸟叫声音到迁徙规律,他都烂熟于心。每当有人问起鸟类话题,他总能娓娓道来,眼中闪烁着热爱的光芒。

  春季候鸟纷纷归巢,刘晓光会帮助它们加固鸟巢。夏季鸟儿到了繁殖期,刘晓光会加强对树林周边巡护,对待鸟群他细腻温和,对待非法捕猎等“不善之客”他历来冷脸,从不曾退缩。在他夜以继日的守护下,鸟群得以不断繁衍壮大。

  当问到刘晓光最喜欢的事,他笑着说:“观察各种鸟儿的活动情况,听着它们此起彼伏的鸣唱,是我最大的享受”。

  28年坚守,越来越多人加入

  为了让候鸟四季都有充足食物,刘晓光自掏腰包建起鱼塘,专门养殖鱼苗供鸟儿食用。池塘里的鱼不对外售卖,每一条都是他精心准备的“生态口粮”。院子里,他还种植玉米,磨成玉米糁,作为鸟类的“杂粮补给”。每当看到鸟儿们在鱼塘边欢快觅食,在玉米地旁啄食谷物,他的脸上就会露出满足的笑容。

  种树护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家人和朋友对他的做法并不理解:“把树卖一些吧,年年往里投钱,管理也很费心血。”刘晓光却坚决反对:“树上都是鸟窝,卖树就是拆了它们的‘家’,我做不到。”

  他的坚持如同一束光,逐渐照亮了家人的心灵。28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他从未间断过巡护;无论严寒酷暑,他始终把鸟儿的安危放在首位。这份不为名利的坚守,终于打动了家人,如今妻子主动陪他一起喂鸟、巡林,和他一起像守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守护这片林、这些鸟。

  在刘晓光的带动下,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生态保护行列,他们自发的参与植树造林,保护野生鸟类。刘晓光说:“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的力量无穷。希望更多人能爱上这片树林,守护这些鸟儿。”

  28年光阴,3万株树木,万只候鸟,构成了刘晓光的人生坐标。他用平凡的坚守,书写了不平凡的生态答卷,让“中国好人”的光芒,照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在八一湖畔的晨光中,他穿行于林间的身影,是岁月里最动人的生态注脚。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书画/摄影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热门会展 展会亮点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
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
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