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绿色技术为坡耕地增肥 |
加入时间:2025-07-16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雍黎 |
|
|
|
|
坡耕地平整度差,易跑水、跑土、跑肥,往往导致水土流失。如何提升坡耕地产能?近日在重庆綦江区、江津区召开的“平行岭谷坡耕地增碳固碳消障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构建与应用”现场会提供了可行方案。该项目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联合西南大学等机构共同实施,50余位专家及农户代表实地考察了千亩示范田成效。
“重庆市坡耕地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土壤肥力与耕地保育创新团队负责人梁涛介绍,一方面,紫色土坡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普遍较弱,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导致坡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且难以可持续维持。加之坡耕地坡度较大,绿色植被少,在降雨引起的地表径流作用下,土壤很容易被冲刷,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土地生产力持续降低。另一方面,长期的不合理耕种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使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酸化现象日益突出。此外,在田块整治过程中,部分田块原有耕作层破坏、底土上翻,存在土壤熟化度低、有机质含量少、粗骨化严重等问题,导致部分耕地地力降低。
对此,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西南大学等单位针对川渝地区坡耕地土壤保水保肥力差等问题,主要开展耕地地力提升技术研发与产品创制、作物养分高效利用与逆境适应等研究和集成创新。2023年至2025年,上述单位共同实施项目“川渝瘠薄坡耕地土壤多源增碳消障产品与技术”。“平行岭谷坡耕地增碳固碳消障绿色生产技术模式构建与应用”课题组负责该项目在重庆地区的产品和技术研发。
“我们利用当地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通过热解法、水热法等途径,研发能够高效增碳消障的功能性碳基材料。”梁涛介绍,研究团队同时融合增密、缓控配方肥等措施,形成增碳固碳消障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提升了耕地质量,实现了变废为宝、作物产量增加、耕地质量提升三赢。
课题组在江津区和綦江区分别建立了高粱—油菜和玉米—萝卜千亩示范方,示范应用50万亩。经过3年攻关,江津高粱—油菜示范区增产超10%;綦江玉米—萝卜示范区肥料利用率提高5%,土壤有机质偏低、粗骨化问题显著改善。
梁涛表示,平行岭谷坡耕地增碳固碳消障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已具备规模化推广条件,下一步该模式将被重点应用于新改造高标准农田及撂荒复耕地块,计划推广至200万亩,为稳步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川渝地区坡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及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日报(2025年7月16日第07版)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