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变废为宝”
加入时间:2025-05-22  来源:石家庄日报  作者:苌静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我市以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由之路,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实践、社会协同等方面措施,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厚植绿色底色。
  
  构建政策和法律保障体系
  
  做好循环经济大文章,要优化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专项政策,明确循环经济的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一是优化法律法规和政策。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及配套细则,按照《石家庄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紧密结合城市发展定位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转型趋势和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需求,科学制定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推动全民参与、变废物为资源的变革。二是完善财税激励措施。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建设,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探索将采用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企业,纳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范围。如对生产和制造节能设备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所得税优惠,引导企业投入循环利用。三是加强财政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产业引导基金,对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攻关等给予专项补贴等支持,逐步扩大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产品纳入政府绿色采购的范围。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做好循环经济大文章,需要做大做强循环经济产业。一是打造规模化产业集群。推动企业入园,扩大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发挥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分行业制定并实行引导性标准,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推进园区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有机产业链条。如,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整合上下游企业,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二是培育循环经济龙头企业。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发展壮大资源回收再利用力量,提升现有回收利用企业的技术水平,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回收利用运作经验丰富的领军企业,带头建立行业标准,引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中小企业健康、规范、有序发展。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循环经济技术与互联网应用、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链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提升优势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加强绿色循环产业链接、多源固废协同处置和大宗工业固废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合作,打通“产学研用”有机合作通道,研发和推广绿色、环保、低碳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企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构建全民参与体系
  
  做好循环经济大文章,要鼓励公众参与,推动构建生态循环型社会。一是强化公众教育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知识,号召全社会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选择低碳出行方式,不断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实践活动。二是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以社会生产生活各类组成单元建设“无废细胞”为载体,推动形成由少到多、由点及面的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良好局面,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质量。三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制度。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广大社会公民的群体参与和有力支持,要健全全民参与的循环经济信息共享和监督平台,通过设立公众听证制度、监督制度等,畅通政民沟通渠道,进一步发挥公民监督职能,提升公众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参与感。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并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写好变废为宝大文章,不断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充分展现循环经济的非凡魅力,做优做强循环经济,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新活力。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书画/摄影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热门会展 展会亮点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
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
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