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探索水资源循环利用新模式 |
加入时间:2025-07-02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郑秀亮 |
|
|
|
|
广东省湛江市位于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自古就是“苦旱之地”,对水的渴求极为迫切。
记者近期在湛江采访时发现,一场关于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革命正在当地悄然进行。当地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将污水处理后变为中水,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从市政绿化灌溉到工业生产冷却,从小区景观用水到河道生态补水,逐步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中水回用体系,有效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市政绿化:中水回用的“湛江智慧”
5月25日,湛江市首例“再生水进小区”项目——润璟湾小区绿化再生水供应项目举行通水仪式。
润璟湾小区绿化再生水供应项目依托广业环保下属湛江市广业生态环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湛江生态公司)赤坎水质净化厂供应的优质再生水,经消毒处理后通过专用管道输送至小区用于绿化喷淋及景观用水,每年可替代约3500吨自来水,不仅降低城市供水压力、节约用水成本,而且让居民直观感受再生水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成为绿色生活理念的“活教材”。
漫步在湛江市最大的湖泊湿地生态公园——滨湖公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每隔3米—5米就有一个灌溉喷头,滋养着周围的花草树木。与其他地方使用自来水浇灌不同,这些灌溉用水是来自赤坎水质净化厂经过净化处理后的中水。赤坎水质净化厂利用临近滨湖公园的优势,采取就近建设原则,铺设专用管道至滨湖公园,日均提供60吨中水作为公园绿化灌溉用水,每年节约用水两万吨。
此外,在湛江大道宝满村至瑞云路部分道路,道路清洗绿化用水,使用的则是湛江生态公司下属霞山水质净化厂供应的中水,该厂日均提供130吨中水作为湛江大道道路清洗用水,每年可节约水费超过10万元。
湛江生态公司技术运营部部长张泽告诉记者,在中水市政回用领域的探索,体现了“节水即治污”的理念,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污水经深度处理后变“废”为“宝”,化身为助力城市绿色发展的市政用水,为城市水资源集约利用提供了“湛江智慧”。
工业循环:中水变身生产“血液”
走进湛江生态公司下属霞山、赤坎和坡头三个水质净化厂,污水经过初沉池、生化池、沉淀池、滤池等环节层层处理后,变得像自来水般清澈。
张泽表示,3个水质净化厂于2022年完成扩容提质和提标改造,每天处理污水总规模达53万吨,日均供应中水能力为6.5万吨,“目前日均供应中水1.8万吨,每年为湛江节约657万立方米的水资源。”
这些达到甚至超过一级A标准的中水,不仅用于厂区内部的设备冲洗和绿化灌溉,更成为周边工业企业重要的生产用水来源,在工业循环冷却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湛江电力有限公司、湛江市中粤能源有限公司调顺岛电厂内,每天1万多吨中水被送到车间,满足发电机、汽轮机和锅炉等设备冷却用水等需要,每年可节约用438万吨自来水,节约水费超过200万元。这些中水从湛江生态公司建设的赤坎水质净化厂永久中水管线工程专用管道直接引进,用于发电设备的冷却环节,以控制设备温度、延长设备寿命、减少热污染和保障稳定供电。
湛江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湛江作为广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造纸、电力、石化等众多高耗水行业。传统上,这些企业主要依赖自来水或地下水满足生产需求,不仅用水成本高,也对当地水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工业中水回用体系的构建,为企业提供了经济可靠的水资源替代方案。
张泽表示,中水水价明显低于自来水水价,用水企业可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供水量,既保障了工业生产的水资源需求,又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优质淡水资源,而且对污水处理厂降本增效也具有明显意义。
生态补水:中水滋养城市“血脉”
在南柳河畔,两侧绿道合围着一湾清澈的碧水,让人心旷神怡。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湛江市民避之不及的黑臭水体?广东环保集团统筹推进湛江市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让南柳河实现了从黑臭水体到一河清水、从垃圾遍地到两岸青绿的美丽蝶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水生态补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南柳河濒临海口,地势低平,水体流动性较差,自净能力不足。“水的流动力不足,久而久之,好水也会变差水。”张泽提到,由于自然来水较少,要实现南柳河长治久清,生态补水成为一个重要选择。
通过建设一体化补水泵站和专用补水管道,湛江生态公司将下属霞山和赤坎厂中水抽至南柳河、东山河等湛江市中心城区水系综合治理部分河道作为生态补水,日均补水5.1万吨,年补水量约1861万吨。这一举措为河道持续注入生机,在解决渠道现存污染问题的同时达到蓄水美观的效果,激活水域“流起来、活起来、清起来”,让城市“血脉”重现生机,进一步巩固水系综合治理成果。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