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环快递箱为何叫好不叫座 |
加入时间:2025-07-10 来源:中国改革报 作者:田思奇 白雪 |
|
|
|
|
面临成本高企、回收率低、用户习惯尚未养成、行业标准仍存差异等挑战
循环快递箱为何叫好不叫座
随着快递业的迅猛增长,快递包装废弃物的问题凸显,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循环快递包装通过重复使用、材料升级和设计优化,能够直接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产生,降低碳排放,推动快递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然而,截至目前,循环箱在整个快递行业中的渗透率依然很低,成本高企、回收率低、用户习惯尚未养成、行业标准仍存差异。业内专家表示,循环快递包装的未来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协同。必须依靠技术赋能、用户参与、企业执行三者之间的联动配合,才能真正构建起可持续的循环体系。
循环包装使用6次便能实现碳减排效果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4年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95%,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达10亿件,回收复用瓦楞纸箱超8亿个,直接减少包装废弃物近2000万吨。以顺丰冷运循环箱为例,其累计投入18.43万个,循环142万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82吨,相当于种植32800棵树。海南邮政试点显示,可循环快递箱循环使用50次以上,单次使用成本较传统包装降低30%,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数万棵树。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数据表明,循环包装通过资源复用和减量化设计,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和塑料污染,推动快递业向‘零碳’目标迈进。”
2017年,灰度环保创始人柴爱娜通过亲手做的循环快递箱,传达着一个简单却有力的理念:“包装不该是一次性的,它可以被反复使用,成为构建绿色物流体系的核心。”
灰度环保的首款产品采用可再生材料,坚固耐用,且废弃后可100%回收再利用。这种突破性设计吸引了资本关注:从千万级天使轮融资,到数千万元Pre-A轮、再到亿元级A轮融资接连落地,这些都为灰度环保的全国网络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
借助这一商业基础,灰度环保搭建起“中心仓+卫星仓”的运营网络,在全国投放超1000万只循环箱,累计完成2亿次循环,减少碳排放约16万吨。其“金字塔式回收模型”以大B端客户为支撑,逐步向社区末端渗透,并通过为每个箱体配置“身份码”,实现全流程追踪,将损耗率控制在行业低位。
灰度环保的竞争力并不局限于箱体本身,而在于其系统级能力建设——涵盖了从包装追踪、调度管理、清洗归还,到损耗控制等各个生命周期环节,形成了闭环运营能力,为行业提供了可以复制的参考样本。
灰度环保华南副总裁萧高飞以安踏为例介绍,自2021年起,灰度环保陆续向安踏供应超过10万个循环箱,用于鞋垫工厂至成品组装工厂之间的短距离点对点运输。该运输线路仅20多公里,单箱循环周期极短,每个箱子每月可循环使用5次。换句话说,仅1个月就足以摊平循环箱的成本。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箱子至今已使用3年,绝大部分依旧完好,这意味着从第二个月起,安踏几乎不再承担额外的包装支出,降本效果显著。
在环境收益方面,循环箱也有不小的碳减排空间。根据环保机构摆脱塑缚202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循环包装只需使用6次便能实现碳减排效果;循环次数达到28次,则可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转正。
规模化落地难点在于“系统执行能力”
然而,推动循环箱的规模化落地,真正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可行性”,而在于“系统执行能力”。摆脱塑缚项目经理陈艾佳认为:“可循环快递包装的规模化应用正面临多重挑战,如成本结构前置、回收流程复杂、消费者参与度不足、数据共享障碍等。”
郭涛表示:“可循环包装箱采购成本是普通纸箱的15~20倍,叠加回收、清洗、调拨等运营成本,单次使用成本高昂。”他还提到,“相关调研显示,8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使用可循环包装,但实际回收中,部分消费者因便利性不足或卫生顾虑拒绝参与,导致末端回收率低。”
积极的一面是,在冷链运输、电商大件、社区团购等高频高值场景中,循环箱已成为“以点带面”推广的突破口。能否突破规模瓶颈,关键在于快递与物流巨头的系统执行能力。在这一进程中,顺丰是最早入局并具代表性的探索者。
2017年,顺丰开始大规模试点循环快递箱,投入63.8万个,2021年又追加投入超过140万个。但现实是,早期推广过程仍然困难重重:用户不了解、配送员抗拒、流程复杂难以执行。为此,顺丰选择主动承担前期教育与引导成本,向大客户提供免费试用周期,让其逐步熟悉循环箱的使用流程,直至转化为正式合作。
2024年,顺丰首次将冷运循环包装应用于“最后一公里”派送,不仅保障了运输全过程的恒定温度,还能实现超过30次的循环使用。
尽管顺丰已在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萧高飞坦言,截至目前,循环箱在整个快递行业中的渗透率依然很低。他认为:“真正的瓶颈从来不在‘箱子’本身,而是系统性能力的缺失——包括数据平台的构建、闭环运营机制的落地以及如何解决快递员减负的工作现实。”
快递员是循环箱“最后一公里”回收能否闭环的关键角色。由于他们日常配送任务强度极高,回收箱体意味着要承担额外负担,执行意愿普遍不足。为此,顺丰推动一系列激励机制来调动一线人员积极性。这些措施在部分区域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若要实现大规模复制推广,仍需总部层面提供制度性支持与资源投入。
与顺丰强调“系统运营与流程闭环”不同,京东的循环包装策略更侧重于产品组合与生态布局。自2017年启动“青流计划”以来,京东逐步构建了涵盖常温、生鲜、冷链、小件等多元场景的循环包装体系,年循环使用次数超过7000万次。其主力产品“青流箱”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单箱循环次数可达50次以上,结合封签与分层设计,有效减少胶带等一次性材料的使用。
此外,京东物流借助唯一码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现“一箱一码”,再配合循环包装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每一个循环包装进行全流程监控。
“不过,如果加上逆向物流成本,循环包装的整体成本仍然较高。”京东物流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投放的“青流箱”在逆向回流时会犯“选择困难症”,其在各个仓库间均衡配置存在难点,导致不同型号的“青流箱”在各个仓库间分布不均匀,易造成包装空间的浪费。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实现共享,将是破解可循环快递包装逆向物流难题的关键。
EMS则利用其网点密集、路线稳定的优势,推出数智化可循环封套袋和数智化可循环箱。当用户收到循环包装的文件袋和箱后,可通过手机扫码智能锁面屏上的二维码进行开箱拿出物品。之后,用户可选择当面签收或预约专人上门回收,即可开启包装箱的循环利用。
在诸多探索中,功能性场景被认为是循环快递箱最有潜力的突破口之一。萧高飞提到,冷链运输就是目前循环箱落地最顺畅的场景之一。冷链配送流程标准化程度高、运输频次稳定,天然适合循环包装的规模化应用。
据萧高飞介绍,目前行业内使用的循环冷藏箱通常内置可更换的无纺布铝箔袋,使终端用户收到的并非整箱,而是可直接拆封的环保内包装。这种“袋中袋”的结构既优化了用户体验,也减少了内层包装的资源消耗,提升了整体回收效率。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支点
随着政策引导持续加强,循环快递包装正处于发展的加速期。
2020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700万个,2025年达到1000万个的使用目标。
2023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印发《深入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快递包装“基本实现绿色转型”,并将可循环包装列为重点推广模式。
今年6月1日,《快递暂行条例》修订版正式施行,首次在国家层面为快递包装设立专章,要求快递企业制定包装操作规范、建立回收管理制度,并切实落实绿色包装责任。
在萧高飞看来,政策已为行业提供了多份指引文件,接下来亟需的是“强标准、强执行”的落地机制。一是统一循环箱规格,确保与快递设备系统适配;二是建立既可适配循环包装、又兼容一次性材料的过渡标准;三是配套监控与惩戒机制,避免政策沦为空转。
具体实施层面,摆脱塑缚项目经理李茜提出建议:“政府可以统筹搭建共享回收体系,打通企业间的数据壁垒,推动回收设施用地规划,并盘活邮政网点等末端资源。同时,可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一次性包装禁令、征收塑料税,并通过推行生产者延伸责任制(EPR)机制,为循环包装的成本负担提供反哺支持。”
郭涛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引入欧洲标准化循环箱等先进技术,将为我国循环包装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同时,政策补贴和税收优惠或激发企业创新,促使企业加大在循环包装研发与应用领域的投入。从市场拓展来看,冷链物流、生鲜配送等细分场景的不断发展,为循环包装开辟了崭新的市场空间。”
未来,循环包装有望从“可选”变为“必选”,推动物流业绿色转型。
让每一个循环箱真正流转起来
国家邮政局最新数据显示,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已超95%,可循环包装使用量达10亿件,回收复用瓦楞纸箱超8亿个,直接减少包装废弃物近2000万吨。然而另一面的现实却是,循环快递箱在整个行业中的渗透率依然很低。这也折射出“一次性”到“循环”的转型远非更换材料那么简单,而是一场涉及政策、技术、产业链协同的系统性变革。
快递包装循环利用需要全链条协同,但从生产到回收的各环节仍存在明显脱节。在生产端,包装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京东“青流箱”、顺丰“丰BOX”、菜鸟“回箱计划”虽各具特色,但箱体规格、回收流程互不兼容,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这种碎片化格局导致回收网络效率低下。
在消费端,用户习惯与回收体系存在鸿沟。很多消费者对简单的包装并不信任,对于绿色包装的关心程度也有待提高。
此外,政策激励机制尚未形成闭环。例如,可循环包装初期投入成本较高,而中小企业缺乏税收优惠、押金返还等配套支持,导致推广动力不足。
让快递包装真正循环起来,关键在于构建全链条协同机制。单打独斗难以破局,必须通过制度创新破除利益壁垒,找到各方共赢的契合点,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协同发力。
在强化政策激励方面,完善税收优惠等政策,对冲企业采用绿色包装的环保成本,提升其积极性。在健全回收体系方面,加快建设多元化、便捷的可循环包装回收网络,确保其高效流转。在引导消费习惯方面,创新普及方式与激励机制(如积分兑换),提升消费者使用意愿,推动消费行为绿色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包装和包装废弃物法规》也为我国快递循环包装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该《法规》要求2030年所有包装可回收,设定塑料包装再生材料比例,并建立押金返还制度。我国可借鉴其“全生命周期责任”理念,明确电商平台、快递企业、消费者的权责边界,让每一个循环箱真正“流转”起来。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