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979年11月,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开始,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以期引起人们对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重视,敦促各国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选定10月16日作为世界粮食日是因为粮农组织创建于1945年的这一天。
今年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联合国将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10月16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确保粮食安全”。为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安全,最近,上海艺术家杨烨炘抱着一个“大米宝宝”出现在城市的多个角落,展示其短暂的一生。
将大米放大100倍,然后雕刻上婴儿小脸,并被艺术家紧紧地抱在怀里,艺术家深情地凝视着这个“大米宝宝”,如同凝视自己的亲生孩子一般,顿时吸来无数人的关注。
杨烨炘抱着“大米宝宝”从上海郊外的水稻田出发,先后来到粮油店、菜市场、游乐场、图书馆、城隍庙、写字楼等地方,带着它参观,还抱着它坐车、学习、看电视、洗澡、睡觉、开会,体验各种人生。“大米宝宝”跟着艺术家经历了一天的旅行之后,最终艺术家来到了一个垃圾桶前面,他缓缓地举起了“大米宝宝”,然后奋力把它扔在了垃圾桶里,完成了这件行为艺术《大米宝宝的一生》。艺术家介绍,这个大米宝宝的原型来自于自己的亲生孩子,扔掉大米宝宝的一瞬间如同扔掉自己的亲生骨肉一样痛苦。
“你有没有想过,一粒米有多重?一粒大米从种植、灌溉、收割、晾晒,最后到了我们的餐桌上要经历100多天漫长的岁月。就这样被我们白白地浪费掉了,这个必须要引起我们的反思。所以在世界粮食日这一天,我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于浪费粮食的关注,引发大家对粮食安全的讨论,这个就是做这件作品的价值所在。”
艺术家杨烨炘通过这样一种行为艺术展现了一粒大米短暂的一生,用发人深思的艺术形式去激发社会珍惜粮食。从种子到粮食,从田间到餐桌,一粒米在经历160多天漫长的艰辛成长历程后,却被我们冷酷无情地白白浪费了,这不值得反思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