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州绘就立体山水生态长卷 |
加入时间:2025-06-20 来源:中国环境网
|
|
|
|
|
彭州,这座枕着湔江涛声入眠的城市,北部群峰如黛勾勒天际线,南部平畴织就锦绣图,480米到4800米的海拔落差,流淌着生生不息的生态韵律。
如今,顺着四川省成都市特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之一的柏条河溯流而上,沿途清溪蜿蜒、水天一色,河岸沿线变成了宜人绿色长廊,蓝网与绿树相映成趣。这美好的体验,正是彭州市全面打造立体山水彭派之城的生动诠释,也是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提升的最美注脚。
沿着柏条河的碧波溯源,可见两岸绿廊如翡翠镶嵌,白鹭点破水面涟漪,垂柳轻抚游人的衣袂。这条承载着成都千万人生命线的母亲河,在彭州人的精心呵护下,缓缓化作流动的生态诗行。
6家工业企业与21个餐饮娱乐项目的搬迁,不仅腾挪出生态空间,更让“推窗见绿,出门见水”从愿景成为市民的日常。如今,全市4个地表水环境质量考核断面全面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稳定达标,书写了“以水兴城”的壮丽篇章,织就了“人水和谐”的幸福生活。
智慧在碧波中流转。网格化巡查制度织就严密的防护网,主题文化长廊将治水智慧镌刻成诗,河长制宣传栏在晨昏光影间讲述着人与水的对话。“这个文化长廊不仅给我们村民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的休闲地,同时也能提升我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村民陈大爷赞叹道。
“棒菜兄妹护河团”等动人的身影与碧鸡村“老—中—少”接力守护,让生态意识如春溪浸润心田。当90岁的老者与孩童共植岸边新绿,当“儿菜娃娃小主播”的清亮童声传播环保理念,这条母亲河便真正成为流淌在血脉中的乡愁。
土地是彭州递给世界的生态名片。在“无废城市”的蓝图下,67个固废污染点完成改变,50余个“无废细胞”在工业园区萌发新芽。昔日的工业用地如今生长出生态公园,受污染的耕地经过科学治理,重新焕发孕育生命的活力。金城社区的菜畦与西花町的林盘相映成趣,熙林春色的竹林随风轻吟,每个镇街都在编织独特的生态锦缎。
龙门山麓的龙源森林监测站,如同大地的“听诊器”,24小时聆听着森林的呼吸。这里不仅是国家级生态监测的枢纽,更是自然教育的生动课堂。当孩子们透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树冠层的生命律动,当科研数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态图谱,人与自然的对话便有了更深的默契。
湔江河谷的浪花里,跃动着绿色发展的智慧。鱼凫湿地公园将“水鱼竹石”的自然馈赠,转化为沉浸式的生态体验。“龙门雪山下·七星耀湔江”的文旅品牌,如同北斗七星点亮夜空,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魅力与古蜀文明交织成诗。
在葛仙山镇,万亩梨园春季化作香雪海,秋季沉淀为养生梨膏;丹景山镇将牡丹文化植入民宿经济,让“花开时节动蓉城”有了现代注解。
如今的彭州,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立体山水长卷。清晨,薄雾轻笼龙门群峰,湔江倒映着骑行者掠过的身影;正午,林盘院落飘出柴火饭香,生态农场迎来采摘的欢笑声;日暮,湿地公园的萤火星河与城市天际线的灯火交响成诗。在这里,古蜀文明与生态智慧水乳交融,产业脉动与自然韵律同频共振,绘写出一幅幅碧波荡漾、清流如许的大美“民生答卷”。
在龙门雪山下,清澈的湔江水静静流淌。彭州,这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正以彭州画卷为根基,描绘着一幅幅生态好、产业兴、城乡美的绚丽画卷,不断丰富着彭州人的幸福“彭派生活”。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