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运河文脉,这座新城打造绿城融合“新样本”
加入时间:2025-07-02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张冰
 
  站在万福大桥上远眺,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廊道在此交汇,七河八岛如翡翠链般缠绕;廖家沟湿地水鸟翩跹,深潜基地赛艇破浪,万福商务区高楼与绿廊相映成趣。这里,每寸土地都在讲述着点“绿”成金的故事。

  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示范窗口,江苏省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科技为翼”的创新实践,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比翼齐飞的特色之路。

  立法护航,“四控一禁”筑牢生态基底

  成立于2013年的生态科技新城,坐拥四水交汇的独特生态区位和国内资源最为丰富的河岛湿地及最大城市绿心——七河八岛,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成为其发展的底色和底气。

  但这片区域也有生态“伤疤”,曾聚集着船厂、砂石厂、汽车拆解市场等,以日化产业和酒店用品产业为主,土地利用低效、环境脏乱差。同时,这里又是未来扬州高铁枢纽、东部交通中心,对外发展需求日益迫切。

  在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如何寻求平衡?新城的答案是制度先行,筑牢生态底线。

  新城明确形成北部凤凰岛度假区绿色发展的“主战场”、中部万福商务区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南部杭集高新区工业经济的“硬支撑”三大特色鲜明的功能板块布局。成立之初,就坚持“生态立区”战略,从七河八岛区域着手,以立法实现刚性管控。为此,扬州市人大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七河八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决议》,实施“四控一禁”(即严控水体和廊道宽度、建筑高度、开发强度、污染排放,严禁违章建设),而后又编制《“七河八岛”地区空间管制规划》,划分生态保护区、公园绿地区、农业地区、旅游主题区、城镇地区等五大功能区。

  在生态科技新城规划馆,一张对比图格外醒目:左侧是2015年杂乱无章的河岸砂石场,右侧是2024年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巨变背后,是新城打出的“生态组合拳”。

  刚性约束之下,新城开始铁腕治污,全面淘汰落后产能,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先后投入140多亿元开展生态修复,淘汰‘散乱污’作坊120多家,搬迁39家船厂和砂石厂,修复湿地面积超3000亩,区域PM2.5年均浓度下降23.3%,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科技新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玉宇向中国环境报记者介绍说。

  万福片区是新城核心区,曾遍布着废旧品、棚户区、汽车拆解市场,生态环境恶劣。通过环境综合整治40万平方米,一座“生态旅游岛”崛起,繁花屿、深潜中心、万福小镇都成了市民游客度假的好去处。

  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先导区,其生态资源禀赋独特,通过科学划定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等五大功能区,并对聚凤岛、凤羽岛实施8年的“封岛保育”,提升了区域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研学产业,开辟湿地探秘、鸟类观测等特色游览线路,打造生物多样性互动乐园。2024年,被评为优秀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公园实现客流量13.17万人次,营业额279.97万元,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创业,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让生态改善与民生福祉同步提升,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新城的创新探索,为生态资源富集但面临开发压力的城市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经验。”生态科技新城凤凰岛度假区副主任范益民说。

  科创赋能,加速产业焕新升级

  作为“中国牙刷之都”,新城所辖杭集镇拥有2000余家牙刷企业,年产值200亿元。近年来,通过“技术、节能、绿色、智能”改造,产业加速升级。

  三笑集团的绿色智能工厂,是杭集传统产业向医美日化创新集群转型升级的先行项目。“工厂总投资10亿元,实现当年开工、投产,迈出杭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三笑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生产工艺从半自动化逐渐实现全自动化生产,牙刷产量日均200万支,产能提升60%。”

  倍加洁集团生产车间内,上百台注塑机、植毛机24小时全自动化运转,实现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程智能化管理,目前该集团有年产6.72亿支牙刷、30亿支牙线棒的生产能力。

  如今在杭集,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系统已扛起牙刷生产线的大梁,从产线精进到产品更新,牙刷行业在绿色智能化的浪潮中不断刷新着产业场景。

  万福商务区,一场“空中革命”正在上演。随着无人机物流试点的启动,全国首个“低空经济示范区”已现雏形。

  科创赋能,让新兴产业“长成林”是推动生态+经济融合发展的又一抓手。

  锚定“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目标定位,新城力求打造具有标识度的研发创新策源地、新质生产力孵化地、产业科创名城主阵地。全面实施“165”科创专项行动,以扬州市域科创中心为引领,统筹6大科创平台建设和5大科技园提升,3年新增科技型企业300家、国家高企100家,成为扬州对接长三角创新要素的枢纽。

  一方面,新兴产业聚链成势,导入软件信息、航空科创、智慧能源等新兴产业,激活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未来产业场景破局,加速构建“低空+”多元业态,以华东航空谷为核心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区,围绕低空+政务、物流等,推动7个应用场景落地。

  目前,新城低空经济新赛道成果凸显:获批扬州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先行示范区,打造“水域+低空”特色应用样板;2024年,试航南京至扬州市际低空载客航线;打造七河八岛、邵伯古镇文旅航线,提供飞行体验、空中广告、气象探测等服务,以低空经济赋能文旅升级。

  “计划5年内引进20家龙头企业、集聚100家链上企业、达成100亿总产值的目标。”新城航空办负责人表示,将构建覆盖研发服务、人才培养、生产制造、低空运营的全产业链。

  以水为媒,文体旅融合激活水岸经济

  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与运河相伴相生2500余年。新城水域面积占比近30%,依托得天独厚的水系资源,累计投入140多亿元实施水环境治理、岸线修复、幸福河湖建设等工程,推动生态保护与文体旅协同发展。

  太平河畔的深潜大运河中心,赛艇划破水面,岸边的非遗市集人头攒动;夜幕降临,万福塔楼的灯光秀将运河文化投影在水幕上,游客们乘坐新能源画舫,体验“夜游+非遗”的沉浸式演出。

  近年来,新城深挖运河文化内涵,以“生态+文体旅”融合激活发展动能,形成以赛事经济引领、文化IP塑造、滨水空间活化为主的产业生态。

  总投资1.5亿元建成亚洲最大赛艇基地——深潜大运河中心,举办绿水青山休闲运动挑战赛、皮划艇马拉松等国家级赛事,吸引多支国家和省级赛艇队等入驻训练,带动酒店、餐饮消费增长;打造水利文化博物馆、古琴传承基地等文化地标,开发定制化研学线路并推出《七河八岛》等非遗展演及景观亮化、水秀烟花四大夜游产品;开发78环岛大道、自在岛等项目,以古运河为主线推出“古韵游线”,融合盐运文化、水工文化,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体系。

  “通过‘水生态修复—功能重塑—项目嫁接—产业升级’路径,新城将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消费场景,形成‘文化体验—经济收益—品牌溢价’的良性循环,探索出一条以水兴城、点水成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科技新城环工办主任耿万荣说。

  实施一揽子举措,新城文旅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4年,新城全年接待游客人数达146万人次,将大运河文化带衍生至产业带和经济带,实现文化、生态、经济协同共进。生态打底、科技绣花、文旅生金,这座年轻的新城立足地域文化根脉,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创新表达为手段,以产业融合为路径,在江淮大地上打造出绿城融合“新示范”。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书画/摄影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热门会展 展会亮点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
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
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