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城:传承宋韵智慧 共筑友好之城
加入时间:2025-07-08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周兆木 冯丽影 吴羽
 
  地脉与文脉在此交汇,这里不仅有“拥江揽湖走运靠山”的独特地理风貌,而且拥有千年积淀的宋风雅韵。作为宋韵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杭州市上城区自古以来就是杭州城的核心,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与自然和谐共生、诗意栖居。

  近年来,上城区以二十四节气为轴线,引领市民共同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共生之道,试点建设浙江省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友好城区,书写出了一曲“宋韵新生,万物和美”的时代篇章。

  宋韵节气:唤醒生态“风雅颂”

  二十四节气作为全球唯一贯通天文、农事与人文的时间体系,指导我国先民们顺应天时,与自然和谐共生,也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知识。

  上城区八卦田遗址曾是南宋皇家籍田,用于春耕开犁时祭祀先农、祈愿丰收。留存下来的石质授时图,出自元代《王祯农书》,上面讲解了古人如何根据北斗七星、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物候来安排生产和生活。授时图中,有大量动植物身影,由此可见,早在元朝,我们的祖先就以直观的图文形式,将生物多样性的观察情况记录了下来。

  正是授时图带来的灵感,2024年开始,上城区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点,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活动,让市民朋友们切身体会节气变化和生物活动相呼应带来的自然之美。上城区还系统梳理节气更迭中的物候特征、物种迁徙等生态密码,结合宋韵文化特色及城市物种资源,通过“线上科普+线下体验”双联动推出系列主题活动。

  线上,推送文章科普七十二候、二十四花信风等知识,推出节气动植物、节气古诗词、宋画中的生物多样性、传统习俗等专题;线下,根据季节和物候特征设定主题,推出24项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活动直接参与人数超过1万人,宣传覆盖近百万人。

  清明时节,孩子们在八卦田里读诗经,寻野菜,他们找到了诗经中提到的“荠、芣苢(车前草)、艾”,并将采摘来的艾草制成青团,这是延续千年的春日馈赠;小满时节,观鸟活动在钱塘江、大运河畔的绿地和公园里火热进行,白鹡鸰在地面上停驻,大山雀在枝头跳跃,绣眼鸟啄食桑葚的细节被手机定格,仿佛宋画《百花图》《桑果山鸟图》中的场景重现;霜降节气,方回春堂、胡庆余堂的药师们教孩子们嗅药香、辨草药,记住了“白露防风,霜降养阴”。

  通过系列举措,上城区成功打造出一个可量化、可体验、可推广的节气主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品牌,有效引导公众通过节气窗口感知生态律动,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创新融合。“杭州市上城区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开辟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新路径”入选2025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全国十佳案例。

  古今对话:从宋宫“满池娇”到东河“鸳鸯巢”

  漫步吴山脚下,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的德寿宫遗址,宫墙外“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盛景犹在眼前。南宋的《西湖清趣图》中,白鹭掠过苏堤春晓,李清照词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八百年前杭州城的生物多样性图景,成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实景图。

  由于城市发展,鸳鸯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沿岸适合筑巢的天然树洞已寥寥无几。2023年,杭州东河城市河道内首次发现鸳鸯,引发广泛关注。东河边,志愿者老张发现适合鸳鸯筑巢的树洞不到5处,有的还被水泥封死。“难道要让鸳鸯在空调外机上安家?”老张难过地想。

  为了守护宋韵里的美好景象,2024年,上城区启动“东河生物多样性友好河道”建设项目,增加了鸳鸯树洞标识牌、科普互动装置。在春分时节鸳鸯择巢育雏之际,志愿者们在东河畔柳树间精心安置了8处“宋式”仿生人工巢箱,巢箱的洞口直径精确到12厘米,这正是鸳鸯最喜欢的尺寸。而此举,也远远超出了科学的保护手段,更将南宋画意融入现实的“城市诺亚方舟”,续写了“满池娇”的生态诗意。

  周边市民纷纷为这场守护鸳鸯的行动点赞。志愿者们安装人工箱时,一位路过的阿姨惊讶地说:“原来鸳鸯是在树上筑巢的,以前还真不知道。”住在附近的李大爷说:“东河边很难见到鸳鸯,前几年好不容易来了几只,听说被弹弓打走了。如果有了这些小木屋以后,它们能重新回来,就太好了。”

  鸳鸯的回归,不仅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更代表了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传递着喜庆和幸福。

  宋韵筑基:凝聚生物多样性保护力量

  节气生物多样性活动的火热“破圈”,激发了社区、街道、企业、民间组织的内生动力。政府部门与属地街道主动作为、联动发力,充分激活在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具有生态保护、互动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生物多样性友好细胞,为公众搭建起多层次、沉浸式的参与平台。

  目前,上城区已建成两个省市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10个友好细胞单元,这些“细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八卦田体验地里,有包裹在自然伪装下的蚯蚓塔、昆虫旅馆等提升装置,还有从稻田到心田的生态文学故事;紫阳书院的师生们共同建造并维护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园、昆虫园、珍稀濒危植物园、百草园,正成为自然教育的室外课堂;望江生态廊桥连通了江堤、道路和公园绿地,城市里的小松鼠也有了自由通行的通道;胡庆余堂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并和现代生态文化相结合,使中草药与植物多样性相融合,将植物保护和合理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植物的药用价值不断得到提升,人们对植物保护的自觉性不断增强……

  这些兼顾生态保护、互动体验与科普教育的匠心设施,不仅丰富了城市生态空间,让城市里的动物们诗意栖居,更搭建起一个沉浸式的“宋韵生态课堂”。

  依托“志愿浙江”平台,超1.4万名绿色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不仅有大学生、退休教师,还有程序员、全职妈妈。2025年,上城区还启动了“阳台妈妈”城市筑巢鸟类公民科学活动,一位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说:“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阳台上筑巢的斑鸠,我也是‘公民科学家’。”

  同时,上城区还创新构建“苹果树—五色伙伴关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社会参与机制,50多个街道、部门,100多个社区,20多家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民间组织等主动加入,形成全社会支持矩阵,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多方协同、公众参与的特色城市生态保护新路径。

  当东河的柳影轻抚过仿宋巢中新生雏鸟,当德寿宫的全息画卷随节气流转重现宋人曲宴风雅,我们看见,节气不再只是时序的刻度,更是贯通古今的文化血脉;宋韵亦非尘封的旧梦,而成为城市呼吸的生态灵魂。

  未来,上城区仍将循着这条由千年智慧铺就的路径,在钱塘潮涌处续写“风雅处处是平常”的生态诗篇,让宋韵的月光,持续照亮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未来的光辉之路。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书画/摄影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热门会展 展会亮点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
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
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