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监测数据是大气治理成效的刻度尺 |
加入时间:2025-07-17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李春元 |
|
|
|
|
入夏以来,受罕见持续高温和污染物排放双重影响,全国多地环境空气质量出现波动。对此,各地采取多项措施强力攻坚,精准实施大气污染物管控行动,取得一定成效。然而,此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网友评论称某些地方的管控措施是“片面追求监测数据好看”,理由是当前空气质量已属良好,无需为短期波动过度关注数据高低。对于此类观点,笔者并不认同。
监测数据是大气治理成效的刻度尺,这一点毋庸置疑。回顾十余年前,当时的监测数据令人难忘,很多地方都曾有过PM2.5浓度超过500微克/立方米的时候。经过十余年攻坚,去年我国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以下,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同步显著增强。“好看”的数据是通过全国上下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得来的,是对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科学反映。追求“好看”的监测数据,不仅不应受到非议,反而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客观而言,社会上之所以出现类似质疑的声音,也与个别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的造假等问题有关。比如有的地方作风不实,存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损害了公信力;有的地方工作不够深入,面对生态环境执法新形势、新要求,浮于表面,缺乏创新;有的地方工作定力不足,盲目跟风网络舆论,纠偏引导不力,未能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期盼。凡此种种,都会对社会公众造成不良影响,为误解政府治理举措埋下隐患,也为不良言论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距离完成“2025年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这一目标的时间已不足半年,任务艰巨,更要正本清源。
一方面,要回应争议,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监测数据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监测数据“好看”,证明了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切勿偏听偏信不良诱导,应坚信国家和地方治污的目标、方式、举措和战略,均是利国利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要坚定信心决心,持续向污染宣战。当前,一些地方传统产业污染治理仍有不足,累积的污染物仍是不利气象条件下重污染天气形成和阶段性反弹的主因。而且,我国大气环境质量虽显著改善,但仍处于中低水平提升阶段,距发达国家和地区标准及世卫组织指导值尚有差距。因此,持续攻坚、精准治理、深度治理势在必行,必须全力以赴,确保高标准完成“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