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节俭主义 重塑平凉年轻人的生活 |
加入时间:2023-08-30 来源:本站 作者:zcf |
|
|
|
|
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这一重要要求,为持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指明方向。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当下,平凉年轻人开始奉行“新节俭主义”。与老一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过度节俭不同,“新节俭主义”是不奢侈、不浪费,理性消费的同时享受生活。
平凉年轻人中,曾被物欲绑架的人大有人在,当上瘾的新消费围猎年轻人,他们自觉跳进消费陷阱,坠入甜美梦境。成瘾性的消费,为他们带来了易得的、暂时的快乐,也为他们带来财务的窘迫。这两年,平凉人在消费态度方面变得务实,只为刚需买单逐渐成为主流趋势。记者从几十个受访对象中挑出3个有代表性的平凉人,听他们讲述自己消费观念、行为的变化。
用3个月时间回归“理性消费”
“我一直相信,好家风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能潜移默化地滋养、塑造孩子们的品格。从有了孩子那天起,我就尝试改变自己,比如说以前花钱大手大脚,现在则节俭了许多,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做好榜样。”张羽说。
在好友们眼中,80后张羽在日常消费方面不但有经验,还有敏锐的直觉。比如买面买米,他总是能比他们更早知道哪个超市的米和面有优惠;比如买品牌衣物,他买到的东西绝不是前几年的陈货,而是刚刚过季且折扣幅度比较大的时尚款式;比如装修,他请来的工人工价低、活还好……他的消费观念不等于“抠”,参加朋友聚会,他会不动声色地去买单;父母家装修,他买了价格不菲的新风净化系统,他只是想剔除掉所有不必要的花销,极简,或者断舍离,厘清自己的人生真正需要什么,直到抵达他所期待的低欲望生活。
从“花钱不眨眼”到回归“理性消费”,张羽坦言自己其实走了很长一段歧途。
张羽曾经在大城市一家网络公司做高管,赚过二三十万的年薪,也算平凉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在事业无限风光之时,他选择回家乡做年薪不到7万元的企业中层管理者,只为陪伴日益年迈的父母。不能不说,他的消费观的变化与薪资的减少关系很大。“花钱不眨眼”的时段是在他收入最高,对人生体悟还不太深刻的时候。张羽说:“那时候从学校毕业不久,一下子就能赚那么多钱,说实话有些懵,再加上那些年‘消费主义’盛行,工资一拿到手,转头就去买了品牌衣服,统统都是当季原价,衣柜里多到塞不下,每天换着穿还觉得衣服不够。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相隔一个月买了两双一模一样的鞋,第二次买是因为完全忘记自己已买过。好多衣服、鞋子穿过一次就送人,没人要就丢垃圾箱。除了衣物,还有对品牌手机、品牌电脑和一些物件的执迷,柜子里现在还放着一个从来都没用过的两万元的台球杆。现在想想,太疯狂了。花钱带来的短暂满足很快就过去了,也没因着外在的包装让别人对我更加尊重和喜爱,挺后悔的。”
奉行“新节俭主义”始于买房。每个月2000元的房贷要还,女儿的奶粉要买,从被迫理性到完全适应了这种消费方式,张羽只用了短短的3个月。
冲动消费或交智商税的消费,他再也不会去尝试,但也不会太严格控制花销。今年春节前,他花了2.9万元订购了一个线下培训课程。他说在消费方面,他会跟着自己的心走,并为真正热爱,有助于自己成长的事物买单。
不再因债务而焦虑
今年春节,85后朱小龙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则感慨:“这一年,谢谢拼命的自己。”
去年,他将60多万元的房款全部还清,不再为债务焦虑的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没有欠款的感觉真的很爽。”说这话的时候,他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品着茶,神情怡然自得。
工资收入6万,靠自媒体运营收入5万的朱小从2018年买房并背上了近30万元的债务后,就过了节俭的生活。以前在菜市场从不问价的他,现花多少钱买菜对付一天的生活了然于胸。每天不超过10元,鸡蛋、茄子、土豆、西红柿都是按个买。早餐大多数时候一家四口一锅稀饭、6个包子,中午炒两个菜,切一丁点肉丝进去,晚上做面片,一月一家人的伙食费超不过800元。
至于穿,朱小龙更是能省则省。3年只买了两双鞋,一件线衣。春节期间,债务还完了才买了一件打折的毛衣,不到100块钱,还是因为旧毛衣全起了毛球才买的。他数了数衣柜里一年四季的衣服,加起来总共不到20件。
在朱小龙的带动下,他的妻子李美丽也“夫唱妇随”,学习阳台种菜、缝补衣服等技能,还卸载了购物软件,来控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天性爱美的她一年只买两件新衣服。家居服还是十年前买的,上面沾上了洗也洗不掉的污渍,舍不得扔。春节期间,她在“拼多多”领了10块钱的优惠券,买了一套55元包邮的家居服,只花了40块钱,花钱少还有新衣穿,李美丽的心情顿时舒畅。之前的她其实挺容易被忽悠的,比如导购、营销的自媒体经常会鼓动年轻女性,应该穿成什么样,打扮成什么样,但包装齐全后,她觉得并没有变成一个很优秀的自己。这也促使她朝节俭的方向转变。
唯独对化妆品,她一分都不肯省。“我一年的化妆品支出是4000元,我觉得人还是要靠好的护肤品对抗衰老,衣服可以少,但皮肤护理不可以不精心。”她说。
小孩长得快,衣服不用买太好。孩子假期或周末,朱小龙和李美丽会带着两个孩子爬山、徒步,绿色健康,还不用花钱。偶尔去看场电影,喝杯奶茶。还债这两年,朱小龙减少了很多无谓的社交,他的花费随着生活一同变得更简单、聚焦。“我的理想是在西安买一套房,你说我是不是个狠人?”朱小龙有些自嘲地笑了,“不知为什么,这样做才觉得钱没浪费,心里踏实。”
用环保的理念去生活
90后女护士赵天天,一直有使用记账软件的习惯,每天记录着自己的收入和支出,她说,节俭不光为了省钱,更是用环保的理念去生活。
她现在买的一些书和日常用品都来自于二手平台,除了市面上的二手网站,她还加了一些二手物品交易群。“不仅是因为价格便宜,有些东西实在没必要买新的,比如说小饭桌,孩子用的玩具之类的,孩子一大都得扔,不如买二手的,以后扔了也不心疼。”赵天天解释道。
家境优越的赵天天曾经在兰州上大学时有过疯狂购物的经历。她爱买包,可以少,但一定要是品牌,最低不能低过千元。衣服,必须是国芳百盛的新款,连眼镜,都要从日本代购。鞋,挑不出最好看的,一次买四五双,但买回来新鲜感一过就不穿了。出门前得花一个小时搭配衣服,在“衣山衣海”里,有时为一个吊带找不着而抓狂。
赵天天现在也不是那种纯粹的不消费主义者,但她确实觉得,自己的物欲降低了很多,或者说变单纯了很多。
“好多名牌衣服现在没有什么场合穿,平时要上班,闲下来要陪伴刚一岁的孩子。昂贵的衣服鞋子派不上用场,有些实在不实用就送人。现在每年在自己身上的支出很少,去年服饰化妆品总共花了2000块,买书花了1000多块。”
赵天天的姑姑以前老是训她“败家”,现在拉开她的衣柜,看到稀稀拉拉的几件衣服,颇有些心疼:“怎么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没钱姑姑给!”姑姑不由分说,用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品牌连衣裙、大衣。以前会嫌弃姑姑买的东西老气,现在不会了,只要穿着舒服、随性就可以。
赵天天说不清自己转变的真正缘由是什么,“可能是物欲的追逐并没有为我带来多少好处吧,成家了,就要为家庭负责。还有孩子的出生,让我对未来的规划更清晰和坚定吧。”赵天天希望节约下来的钱,能让孩子将来去做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完全受热情和好奇心、创造欲驱动,不为谋生而累。
赵天天也没有因为孩子放弃对理想的追寻。现在的她一天是这样安排的:早晨6点多起床,7点之前健身,吃饭,收拾好8点出门,下午6点下班,和丈夫一起认真做饭,吃完就陪孩子,孩子睡了开始看书,10点多睡觉。
因为不购物,减少聚餐和闲聊,她有了可以看书的时间,而她这样做的时候,感到年少时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和满足又回来了。“我现在相信了,建立在对物质过度占有之上的自信是虚浮而轻飘的,一个人内心的丰盈和强大不需要用钱来实现。”赵天天说。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