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
加入时间:2025-07-07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张聪 |
|
|
|
|
7月5日,在美丽的林城——贵州省贵阳市,2025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之“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法治主题论坛启幕,开启了环境法治与绿色发展深度融合的思想碰撞之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在主题论坛致辞中强调,中国法院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不仅积极助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更为世界提供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环境司法方案。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14年6月至2024年12月,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228.20万件。自2021年以来,环境资源一审案件持续下降,充分彰显了人民法院在促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在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中,中国法院坚持守正创新,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门化审判体系。目前,全国法院已设立2400余个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成为全球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覆盖最广、体系最完整的国家。此外,法院创新适用技改抵扣、碳汇认购等特色司法执行方式,并设立综合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修复)基地1000余个,融合发挥审判、修复、教育、治理等多重功能。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本论坛聚焦‘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主题,正当其时。”她强调,当前迫切需要凝聚立法者、政策制定者及执法者的集体智慧,以促进跨国界的知识共享和专业经验交流。鉴于环境挑战已跨越地理界限,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具有全球性、相互联系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国际和区域层面的合作以及司法界同仁之间的专业对话,不仅有助于加强环境审判,更是实现有效环境审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兆祥详细介绍了司法服务保障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中国实践。他指出,中国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功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在服务“降碳”上,围绕碳排放“双控”、制度完善和能源体系构建加大审判力度,审结涉碳市场交易新类型案件620余件,为“双碳”自主行动提供有力司法支持;在服务“减污”时,围绕污染治理、环境改善和风险防控加大审判力度,审结涉环境污染防治一审案件近6万件,为污染防治攻坚提供坚实司法保障;在服务“扩绿”方面,围绕提升碳汇能力、扩大环境容量和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加大审判力度,审结涉生态保护一审案件近34万件,有力服务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在服务“增长”方面,围绕结构优化、新质生产力和资源利用加大审判力度,审结涉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一审案件66万余件,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高度评价了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在环境司法领域的引领性实践。她提到,最高人民法院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布的2021年《昆明宣言》确立了环境法治基本原则,包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此外,中国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遴选的全球环境司法示范性案例中贡献了45个典型判例,充分体现了中国环境司法的优质与创新。这些成就反映了中国对生态文明的坚定承诺,实现了司法保护与国内发展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协调。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段农根表示,本次论坛汇聚了实务与理论、国内与国际多系统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期待各方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化合作,为推动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主题论坛由最高人民法院主办,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承办。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茆荣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占国、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朱玉、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永利等分别进行了主旨发言。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