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东首次发现厦门文昌鱼
加入时间:2024-10-06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郑秀亮 粤环宣
 

  9月25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8月,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广东省开展海湾精细化调查,在生物生态调查期间,首次在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海龟保护区)海域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厦门文昌鱼,平均密度高达47尾/平方米。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海洋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郑淑颖介绍,文昌鱼对环境质量有重要指示意义。受海洋污染和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影响,文昌鱼在世界各地的资源量逐渐下降,分布区域也变得越来越狭窄,已成为稀少物种。

  

  “本次在海龟保护区首次调查发现厦门文昌鱼,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广东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郑淑颖说。

  

  扎实推进海湾精细化调查工作

  

  据介绍,生态环境部从2023年起启动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工作,海湾精细化调查是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生态环境部要求,广东省海湾精细化调查在全省59个海湾开展,数量为全国最多,占全国调查海湾总数超过1/5。广东强化省市联动、部门协作,扎实推进海湾精细化调查工作,目前已采集样品8000余份,获取监测数据两万多个,基本完成海洋自然保护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和重要水产资源保护区等海洋生物生态现场调查,并利用遥感和无人机启动滨海湿地调查、岸线保护情况调查等。

  

  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勇表示,海湾精细化调查为科学评价海湾环境质量状况及主要污染来源、海湾生物生态状况及人为活动影响等提供了精细化数据,通过综合分析评价,科学评估海湾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影响因素,为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一湾一策”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等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

  

  广东沿海各市在美丽海湾建设过程中,也十分注重通过海洋生态环境调查摸清生态家底,为更好、更精准地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处于海洋食物链顶端、多年难得一见的鲨鱼在大亚湾和珠江口海域也时有出现,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的物种数和资源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稳定向好。

  

  坚持陆海统筹深入推进海域治理

  

  广东坚持陆海统筹,深入推进流域海域系统治理,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66万平方公里,全部纳入海域优先保护单元,聚焦美丽海湾建设主线,重点推进15个“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编制《南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规划(广东)》,逐步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十四五”以来,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保持在90%左右。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环境研究室主任黄洪辉介绍,广东此次被纳入调查监测的河口、海湾、红树林和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均保持稳定,生物多样性水平稳步提升,中华白海豚、海龟和文昌鱼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成效也很明显。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东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努力。“十三五”以来,广东先后制定出台《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为广东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广东不断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建设,有7个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建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地119个,总面积3943平方公里,稳居全国前列,形成了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保护区网络,保护对象涵盖中华白海豚、海龟、文昌鱼等珍稀濒危物种,还有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海洋保护区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显著提升。

  

  广东还调整优化了海洋生态监测网络体系,海洋生态环境调查站位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监测手段更加先进,尤其是无人机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等现代监测技术的大量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管理手段,为科学评价和管理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广东将继续以此次海湾精细化调查为契机,强化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重点生物物种调查,系统掌握海湾生态环境状况,围绕“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建设目标,“一湾一策”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书画/摄影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热门会展 展会亮点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
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
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