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葬礼节省超万元 |
加入时间:2025-06-21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刘震 |
|
|
|
|
一场葬礼节省超万元!白事改革改掉了居民的“心理负担”
“唢呐一响,白布一盖,亲戚朋友等上菜。”这句民间流传的戏言虽在大多数时候是成年人对人生苦短的戏谑和自嘲,但也能侧面反映出传统丧葬仪式中的流程繁杂和铺张浪费。山东青岛胶州市的传统丧葬中,灵堂、纸扎、棺椁、吹鼓手、吃饭等各种费用相加约为1万至3万元不等。随着近年来倡导的移风易俗改革,“厚养薄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其中胶州市铺集镇用10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全部69个村居的改革,一场白事比改革前节省1万元,费用基本可以控制在2000元以内,每年全镇居民可累计节省500万元。
两场葬礼:一场花了两万八,一场花了一千八
胶州市铺集镇彭家庄村村民陈京(化名)父母皆已亡故,由于其父亲去世较早,所以办的是移风易俗改革之前的传统葬礼,虽然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陈京细数每一笔费用时依然记忆清晰。“雇了个吹鼓队花了1万,纸扎费用4000(元),宾客吃饭800(元)一桌,再加上六七名理事人的人工费和其他费用,为父亲料理后事总共花了约28000元。”陈京说,其父亲的葬礼只能说是“中等规格”,当时甚至有人为了让葬礼显得更“隆重”,会专门雇人“哭丧”。“现在想想,这些行为其实很好笑。”陈京说,可在当时却不得不做,因为如果不把吹鼓队等这些项目加上,就会让村里人“看笑话”,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总要选一样。
2024年,陈京的母亲去世,此时彭家庄村的移风易俗改革已经完成,在村庄红白理事会的帮衬下,老母亲的葬礼只花了1800元,却一点也不寒碜。“现在大家思想转变过来了,而且家家户户也都尝到了省钱的好处,葬礼就是葬礼,不再是给别人看的表演了。”陈京说。
10年努力:四版村规民约,终于进了百姓的心坎里
铺集镇的移风易俗改革最早开始于铺上四村,改革前,村里白事流程繁琐、花费较高,群众有苦难言。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朋说,2015年,村“两委”从制度上破局,10年间,先后修订四版村规民约,白事操办明确标准、流程、监督、奖惩等具体措施,社区成立白事理事会,时时保障制度落地,处处推进村庄基层治理。
“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其实最大的难点在于村民的心理,毕竟咱中国人讲究所谓的‘风光大葬’。”刘朋说,从2015年开始改革,村委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毕竟有村干部带头,而且省下的费用也是实实在在进了村民自己的口袋,久而久之,大家逐渐开始接受,后来开始叫好。“现在理事会成员帮忙料理丧事一分钱不收,酒席也在村里办,厨师都是村委出钱,主家花不了几个钱,一场白事平均花费大约2000元。”刘朋说。
“薄葬”不是目的,“厚养”才是关键
“移风易俗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是减轻群众负担的民生工程,更是重塑社会风尚的精神洗礼。”铺集镇党委书记刘大庆算了一笔经济账,目前铺集镇69个村居全部完成了白事改革,一场白事节省1万元,全镇所有居民一年就能节约500万元,除了省钱之外,倡导年轻人孝老爱亲才是移风易俗的关键。
以铺上四村为例,该村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把重心向“重养”转移,设立“孝老档案”“孝老补贴”“孝老幸福食堂”,选树“好媳妇好婆婆”等,村民逐渐形成了厚养薄葬、端正家风的理念。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