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容不下“掠夺式打卡”
加入时间:2025-06-09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谢美玲
 
  公园里的杨梅熟了,市民满怀期待前往打卡拍照,却发现,如同“台风过境”般,杨梅树下一片狼藉。近日,成都龙泉驿玉石湿地公园内,成片的杨梅树进入成熟期,满树鲜红欲滴的杨梅吸引众多市民前往打卡拍照。然而,原本美丽的景致却因部分游客的不文明采摘行为变得满目疮痍,令人痛心。

  令人愤慨的是,有人将这种暴力采摘杨梅包装成“亲近自然”,在社交平台炫耀所谓的“杨梅自由”。随着照片和视频传播,网友纷纷谴责这种自私行径。

  从热心市民爆料与社交网络平台帖文可见,不文明采摘手段花样百出:有人趁着夜色攀爬上树,为够到杨梅肆意摇晃、折断树枝,让树木承受无妄之灾;有人图方便直接连枝扯下,手中捧着带叶带枝的杨梅“战利品”拍照炫耀,配文“实现杨梅自由”,丝毫不觉这种行为对公共景观的破坏;有人专门制作“采摘攻略”,标注公园杨梅树的位置,这种视频下面往往充斥着“求地址”“组队去”的评论。这不仅暴露了部分人的文明素养缺失,更反映出社会对自由与规则的认知,正被扭曲撕裂。

  这种暴力采摘并非孤例,总有一些人走到哪里破坏到哪里,将公园的观赏植物当作自家的果园,把“顺手牵羊”当成理所当然。网友的批评一针见血:“观赏树不是果园,不是爬不爬树的问题,而是走到哪里都想占便宜的习惯非常糟糕。”或许是因为规则意识的淡漠,又或许是共情能力的缺失,在一些人眼中,“公共”等同于“无主”,既然无人看管,那不拿白不拿。他们模糊了私域与公域的界限,把公共资源当成可肆意掠夺的“无主物”,规则在贪心面前成了摆设。这种心态一旦蔓延,便容易形成“破窗效应”——当少数人的破坏行为未被制止,更多人便会效仿,最终导致集体失序。

  当“随意采摘”被包装成亲近自然的浪漫冒险,当“杨梅自由”成为炫耀的资本,这种扭曲的自由观正在消解人们对公共规则的敬畏,让个人欲望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真正的“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自律与尊重之上的文明自觉。交通规则限制了随意横穿马路的“自由”,却保障了所有人的出行安全;环保法规约束了随意排污的“自由”,却守护了共同的生活环境。当我们谈论“杨梅自由”时,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和公共的利益。

  面对这样的问题,仅靠道德谴责显然不够,社会共治也至关重要。公园管理方需要加强监管,设立明确的禁止采摘标识,辅以监控和巡逻;对于严重破坏行为,可以依据相关法规予以处罚。媒体和社交平台应当减少对不文明行为的流量推荐,转而倡导“无痕山林”“生态保护”的理念,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文明社会,而不是在一片狼藉中,徒留“素质洼地”的叹息。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书画/摄影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热门会展 展会亮点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
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
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