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野生鸟类,是守护生态底线更是文明社会担当
加入时间:2025-06-11  来源:童方萍  作者:工人日报
 
  画眉鸟、百灵鸟、金翅雀、红胁绣眼鸟……这些受保护的野生鸟类,本应自由飞翔于天空,但在一些地方,这些可爱的生灵有的成为笼中玩物,有的成为餐桌上的食材,有的在抓捕过程中受伤死亡。近日,记者根据读者来信线索,前往陕西西安市鸟类交易市场进行暗访,发现野生鸟类被公开贩卖,其中有一些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专家表示,鸟贩子钻法律空子,逃避处罚,违法成本低。(见6月9日《人民日报》)
  
  一些国家保护的野生鸟类在人类私欲的阴影下沦为“囚徒”,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的猖獗,更折射出我国生态保护领域亟待填补的漏洞。
  
  野生鸟类非法交易的危害不止在物种保护领域。鸟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传粉、控制害虫等关键生态功能。大规模捕捉导致种群数量锐减,将直接破坏生态平衡。例如,红胁绣眼鸟等食虫鸟类减少,可能导致农林害虫泛滥,最终反噬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更令人忧虑的是,非法交易背后往往暗藏跨区域犯罪网络,甚至与走私、非法狩猎等其他违法行为交织。
  
  为何此类乱象屡禁不止?首先,法律执行存在“灰色地带”。现行法规对鸟类保护分级明确,但部分鸟贩子通过“伪装养殖”“虚假标识”等手段逃避处罚,违法成本极低。其次,市场需求的畸形膨胀为非法交易提供土壤。一些人将稀有鸟类视为身份象征,或盲目追求“滋补”功效,催生了黑色产业链。此外,基层执法力量薄弱、跨部门协作不畅等问题,也使得监管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要打破这一困局,需多维施策,构建保护闭环。立法层面,应进一步细化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条款,明确“来源追溯”“交易链条阻断”等执行细则,提高违法惩处力度,让法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执法层面,需强化多部门联动,借助科技手段如DNA溯源、交易监控等,精准打击非法交易网络。同时,针对养殖、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全流程追溯体系,切断利益链条。
  
  更为根本的,是重塑社会生态价值观。通过公益宣教等多种方式让公众意识到“鸟类不是商品,而是地球的共生者”,从而从“占有”转向“守望”,从“消费”转向“保护”,从根源上铲除非法交易的现实土壤。此外,建立跨国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对跨境鸟类走私实施联合打击等国际经验也值得借鉴。
  
  保护野生鸟类,既是守护自然法则,也是守护人类文明应有的温度。以法治为盾、以共识为剑,方能斩断黑色利益链,让鸟儿自由翱翔。这是生态文明的底线,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担当。
  
  《工人日报》(2025年06月11日05版)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书画/摄影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热门会展 展会亮点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
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
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