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应成为旅途中的习惯 *
加入时间:2025-06-1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徐阳 *
 
  每一次劝阻都及时有效、每一次违规都付出代价,才能让“文明游览”从口号转化为习惯
  
  辽宁大连,多名游客在狮虎园隔着铁网薅老虎的毛,工作人员一直制止,但游客仍不听劝阻,简直匪夷所思。类似的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将饮料瓶砸向大熊猫;为拍出满意的照片随意摘花踩草;让孩子在草坪上方便、骑雕塑拍照……总有游客为了一己私欲不惜破坏公共规则,对生态环境、公共资源和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动物和自身安全。
  
  景区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治理这一现象,不能只靠道德谴责和口头批评,还需要更严格的刚性措施和更有效的创新手段。
  
  早在2015年,有关部门就确定了游客“黑名单”制度,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缺少有效采集与认定机制、处罚措施不够强硬等问题。其实,对于采集认定,景区可以尝试引入技术手段,如安装更多智能摄像头、传感器和自动报警系统等,必要时采用人工智能实时监控,提高不文明行为识别的及时性和精准度。
  
  至于处罚措施,有关部门不妨积极探索,通过积分奖励、全民监督等制度鼓励游客遵守规范、参与制止不文明行为;建立全国景区游客“黑名单”的联合惩戒机制,限制有不文明行为记录的游客进入其他景区;必要时还可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此外,柔性劝导也会让景区管理更加行之有效。例如,武汉大学和短视频平台合作制作“樱花雨贴纸”,让游客不摇树也可以拥有浪漫的照片;南京红山动物园用手绘立牌展示随意投喂动物的危害。这些方式在照顾游客情绪和体验的同时,实现了对景区安全与文明秩序的维护。
  
  游客也应认识到,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绝非私德小事,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有人踢断上万年石钟乳被行政拘留;有人擅爬禁爬区域导致岩体损毁,受到刑事处罚……看似很小的不文明行为,很可能成为存在安全隐患、造成不良影响的大事,甚至触犯法律。
  
  文明应成为旅途中的习惯。治理景区不文明行为,需要创新管理、完善制度和游客自律相结合。每一次劝阻都及时有效、每一次违规都付出代价,才能让“文明游览”从口号转化为习惯。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7日第14版)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书画/摄影 节约大舞台  
 
  书刊/杂志 诗词/歌赋  
 
热门会展 展会亮点
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第二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
第四届国际绿色零碳节
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
 
Copyright 2005 © 节约网 版权所有 商标注册 通用网址: 资源节约  节约网  中国节约网  中华节约网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国家注册商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宣部表彰全国节约之星  吉林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普教育基地  长春市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1  网站备案证明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