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盒的烦恼”,消费者的痛点能否被关注? |
加入时间:2025-07-18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崔煜晨 |
|
|
|
|
对于生鲜果品过度包装问题,随着政策规范、行业倡议、企业探索,华而不实的包装有所减少。但消费者又遇到了新痛点。
新痛点是什么?承受“塑料盒的烦恼”,层层叠叠的包装盒堆积如山,既占空间又难处理。
当前,生鲜电商普遍采用“塑料盒+保鲜膜”“塑料袋+塑料盒”的标准化预包装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标准化的预包装模式在生产端更便利,产品也更高端大气上档次。然而,这也给消费者在购买后的处理过程增加了诸多不便,拆包装麻烦、扔包装占地儿。
预包装模式化、“一刀切”,这种做法显然不够科学。比如,两三个土豆塑料盒装后,再裹上保鲜膜;六七个山竹塑料袋包装后,再放入塑料盒;甚至单果比硬币大不了多少的吊干杏,要给每个单独加一层防撞网套再用塑料盒装起来......有些包装纯粹是为了制造“高档感”,可能非实际保护需求。
当前,新国标《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生鲜食用农产品》(GB 43284—2023)规定:蔬菜(含食用菌)和蛋不超过3层包装,水果、畜禽肉、水产品不超过4层包装。包装层数合规就是低碳环保吗?机械地套用塑料盒的方案是否合理?过度包装带来的隐性成本谁来埋单?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趋势不仅仅是生鲜电商线上平台,也逐渐延伸到线下门店。
消费者也不是一味追求“零塑料”的极端环保方案,而是模式化预包装的惯性,漠视了消费者痛点。
痛点怎么解决?笔者认为,企业和商家可根据商品特性,建立科学的分级包装体系,制定精准、实用的包装方案。考虑到生产端的成本压力、产品损耗等因素,草莓等易损水果确实需要保护性包装,而耐运输的水果、蔬菜等产品完全可以减少模式化的预包装。该用盒的用盒、该用袋的用袋,这是最基础的解决方案。
大型生鲜电商平台则应再往前一步,通过平台反馈机制收集消费者意见,将其真实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包装设计指南。
当然,需要改变的不仅是企业和商家。政策方面,也需要细化生鲜电商包装标准,而非仅限包装层数。行业方面,在发出绿色低碳倡议的同时,更应将倡议、理念转化为实际工作,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比如,相关行业协会应深入不同规模的企业调研,了解其实际生产条件和成本压力;与政策制定者沟通,结合行业实际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解决包装问题,本质是回归对消费者需求的尊重和对环境责任的担当。消费者的痛点不应被忽视,而应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起点。
|
信息、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
|
|
|
|